举旗上山还是挖渠引水

《人民网五周年庆》寄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猛然间,发现《人民网五周年庆》的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原来人民网已经5岁了!看看五岁的人民网,看看青年的互联网,似乎都是老样子,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稍加对比,其变化真可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五年前的互联网,既贵又慢。计算机贵,品牌机没有万元以下的,再不济的兼容机也在4000元以上。上网的费用,更是以小时计算,一个小时几元、十几元、几十、百多元。而人们的收入,比现在还低。当时不仅计算机的速度本身慢,网络线路因为紧张也是常常堵车,那时候的上网啊,就像改革开放以前找政府部门盖章的运动,既当孙子又耗春光!就像成群结队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们,虽然赚钱的机会有,但流浪的人也蛮多。

如此背景下,五年前的《人民网》自然就高贵不到哪儿去!能上来的不关心,真正关心的上不来嘛!当时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很多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在既要开放又要保险的压力下,有多少人能够泰然处之?有多少人不是整日里提心吊胆!后来人民日报的许社长就曾经感慨过:当时真是吃不好,睡不安!网络这东西快而没有规律,生怕一不小心,那儿就冒出了一颗象牙。

严寒终有春来替,强国为我开天关。皎如飞镜临丹厥,绿烟灭尽清辉发。可喜的是,严冬终于过去,春天已经到来。今天的《人民网》,仅仅《强国论坛》一个栏目,就已经稳居于全球华语论坛之冠,这头把交椅的位置,不是吹牛吹来的,不是三陪女人美人图拉来的,不是行政命令规定的,那可是货真价实地一点一滴的积累!那可是来自于民间的广泛的真切的声音!而正是如此积累,不仅积累了技术上的经验,获取了宝贵的民情舆情情报,同时必然也奠定了人民网往后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回忆一下,五年前有“网络记者”么?没有!但《人民网》在1999年12月20日,通过委派“网络记者”参与报道“澳门回归”如此重大活动的形式填补了中国新闻史上的这项空白。回忆一下,五年前的那些死人翻船事件,哪一个不是在压制和包庇中版本多出,谣言满天飞?也是《人民网》,在2001年7月17日,通过及时的披露,揭开了举世震惊的“南丹事件”。为新闻报道的时效和监督作用树立了榜样。当然,在对内对外交流方面,尤其是近两年来充当着桥梁的《人民网》更是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不必赘言。

举旗上山谁当先?肩负使命人民网。挖渠引水时不待,五周年后看十年!掌握了主动,号准了脉搏,明确了方向,人民网往后的路该怎么走?是继续充当老样子的旗手,还是委下身来甘愿成为挖渠小工,抑或二者相辅相成,不分主次?

我倾向于在动态上挖渠引水,静态中举旗上山。也就是说,旗帜非举不可,但主要是为编辑记者这样的正规军指引革命的航线,至于普通民众么,跟不跟一定不要强求,历史已经证明,强求不了。对于民众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脑子和独立的想法,因为见解的不同,因为能力的大小,强迫他们统统紧跟什么往往是徒劳的。既然举旗上山人不跟,剩下的只有两不相干和挖渠引水。两不相干当然不行,只能挖渠引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你挖了渠道,自然有水进来。洪水进了正道,就不会泛滥;洪水进了河道,就可以为我所用。——野猪 14:00 2001-12-27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