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许走路抽烟 | ||
日妇女不愿与夫合葬 | 日本计划开发“不会坠落的客机” | |
清明节,外国人怎么过 | 志趣各异的退休生活 | |
美国二战老兵孤岛求生57年 | 饿了就吃泥 活到一百七 | |
各国赠礼习俗 | 印度出美女 服饰添魅力 |
日本不许走路抽烟
日本很多室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因此大多数上班族习惯在路上边走边抽烟。但是,烟民们在路上的“享受”恐怕也难以持续了。
民主党议员长妻昭准备6月份向议会提出议案,对边走路边抽烟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约束。这一举措的起因不是不吸烟者的抗议,而是因为曾经发生过小孩被步行吸烟者烫伤眼部的案例。
长妻昭想让社会认识到,边走路边抽烟有可能伤害他人,因此这一行为属于“轻微犯罪”。他说:“香烟正好在跟儿童眼睛等高的地方,每当我和我的孩子一块走路时,心中总是阵阵发冷。”他的呼吁在民主党内部和执政的自民党中都引起了共鸣,并准备成立超党派的“禁烟推进议员联盟”。(尹克)《环球时报》 (2002年05月23日)
日妇女不愿与夫合葬
日本有夫妻合葬的传统风俗,因为大多数的墓地都是由丈夫控制并传给后代子孙的。直到1990年前后,日本才出现愿意接纳单身女性的公共墓地,目前已有400处。但近年来,与丈夫分开埋葬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发展趋势之一。据TBS电视网调查,有20%的妇女表示不愿和丈夫合葬。
今年61岁的松岛法子就是其中之一。几十年来,法子的生活一直以丈夫为核心,在家里什么事都做不了主。本来她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一次聚会上,她的几位女性朋友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后来还成立了讨论小组,并经常请知名女性来讲课。法子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对丈夫说:“我决定买自己的墓地,你就和你妈妈葬在一起吧。”
不过在日本,像法子这样的女性毕竟还是少数,她们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日本男人把她们当成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而敬而远之。即使在日本女性中,妇女解放的思想也从来没有根深蒂固过。(吴薇)《环球时报》 (2002年05月16日)
日本计划开发“不会坠落的客机”
如果飞机在飞行中发生意外事故也能安全着陆,而不至于坠毁,那有多好!据报道,这种飞机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问世。
据《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日本半官方的航空航天工业会受经济产业省的委托,将从2002年度起用两年时间,就这种客机的商业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如果有商业前景,就将组织全行业的力量进行开发。
据认为,这种高度安全的飞机的技术关键是所谓的“自律控制支援系统”。它应用神经网络理论,能像人一样判断事故的发生状况,并利用飞机的残存功能让飞机继续飞行,直到安全着陆。具体说,就是事先设定异常事态,把有关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里去,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值计算,并应用人工智能及神经网络等技术准确地判断飞机的飞行状况,使用没有被破坏的功能保证飞机作自动飞行,直到降落在最近的机场。《新闻晚报》 2002年4月11日
清明节,外国人怎么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到了,人们在追忆亲人的同时,也想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是如何表达对故去亲人的哀思的。为此,我们的多名驻外记者特别发回了一系列报道。
华人都过清明节
离故土越遥远,思念和怀旧的感情似乎就越绵长,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每年的清明节就会有人按照传统习俗,在当地眺望故里,遥寄追念。
在泰国,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是华人社会最隆重的三大节日。几乎早在清明前半个月,人们就开始准备香烛、供果等祭品。清明时节,一家人及亲戚们从各地聚集到先人墓地,除草培土,献花上供,有的还在墓前临时搭设祭棚、供案。许多家境殷实的华人,除清明节隆重扫墓外,还常年雇人清扫亲人墓地。由于华人在泰国数量很大,影响不小,所以近年来许多当地的泰人也开始过起了清明节,他们祭祖、拜庙,满像那么回事。
新加坡华人的风俗稍有不同,比起清明节他们更看重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据说这个节日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元节”的风俗和清明节非常相似,也是给先人上点供品、祭拜一下,不过他们的举动有时更具迷信色彩,不少人在整个七月都尽量避免远行,搞得新加坡的飞机票那个时候特别便宜。(孙伟)
日本人祭祖神神道道
日本是个把佛教与本民族的神道教生死观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所以在日本,与祭奠亡灵、追悼故人联系在一起的法事、祈福活动十分繁多,像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彼岸会”、死者周年、50岁、70岁和百年大祭等层出不穷。
日本最盛大的节日盂兰盆节也和追祭亡人联系在一起。每到阴历的七月十三至十五左右,全日本都放7天左右的长假欢度盂兰盆节。据说在这段时间里,逝去的祖灵都会回到家中,为了不让祖灵找不到家,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欢迎的火盆,并在屋内挂上灯笼。每年盂兰盆节初日的傍晚都会举行“迎火”式,即为迎接先祖之灵在门前焚烧麻竿,而节日的最后一天就有“送火”式,即把供物放入河里或海中,代表恭送祖灵而去。(安然)
印度教徒点灯纪念故人
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心中的圣河,是天上的神洒在人世间的甘露,因此广大教徒最大的愿望就是生前能在此沐浴,死后骨灰撒入恒河。许多一贫如洗的穷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常在临死之前,想尽各种办法来到恒河边的印度教圣城——瓦纳拿西。因为这样,他们死后的遗体将由政府开办的火葬场焚化,他们的骨灰也能顺利撒入恒河。
为寄托哀思,印度人通常在家中、办公室甚至自己开设的商店的显著位置挂上死者的遗像,并用黄色的万寿菊花环装饰像框。印度每年最大的节日——灯节(其重要性等于同中国春节)那天,等到夜幕降临,家人会在楼梯、走廊、阳台以及屋里都安放上点燃的一根根蜡烛,为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每逢死者忌日,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沙拉达”的仪式来祭祀,参加仪式的人通过吃一种特制的米糕来缅怀故人。(钱峰)
非洲人为了葬礼不上班
非洲人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死者的悼念按宗教的影响基本分成三个群体,除基督教、伊斯兰教徒外,还有许多自然神教信奉者。一般这里的人悼念亲朋好友,都是按照自己信奉宗教的教规来操办。
非洲人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寂静期,所以在非洲的许多部落、村庄里依然为故去的祖先保留着生活的空间。传说如果把先人的生活场所维护得好,先人就会降福,保佑活着的人们。
非洲人视葬礼为解决问题的机会,搞得十分隆重。因为在他们看来,葬礼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死者在另一世界的前途,同时葬礼也是化解与死者恩仇的最好机会,所以他们会努力在葬礼上唱歌跳舞以博取亡灵的欢心。
在现代非洲都市,人们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不过有所变通:不惜重金在报纸上刊登讣告是眼下非洲最时兴的追念方式。像笔者所在的科特迪瓦,各主要报纸上,悼念亡人周年或是安葬的讣告有时竟要占去报纸1/4甚至1/3的版面。而这种太过敬畏亡者和看重葬礼的习俗与现代高节奏的生活常发生碰撞。有时候你会发现,政府机关的某个办公室里没一个人上班,因为所有的人都请假跑去参加亲属、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葬礼去了。(廖先旺)
巴以都爱纪念烈士
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即便在追忆亲人的时候有点淅沥的小雨,也是诗情画意,哀而不伤。但在炮火不断的巴以地区,人们祭奠亲人的心情也常常会被仇恨搅乱。
每年公历5月左右,以色列人都要连续纪念“大屠杀纪念日”、“死难烈士纪念日”和以色列的国家“独立日”。由于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以色列几乎家家都有“烈士”,所以这些看似很官方的节日在以色列却直接与万户千家的感情相连。每当这些日子来临,以色列人都会手捧鲜花,举着蜡烛来到各自的亲人墓前,用犹太民族特有的风俗——往亲人幕碑上摆象征永恒的石子来表达内心的哀思。
巴勒斯坦人本来没有专门的节日祭奠死者,他们习惯在亲人辞世后的第7日、第49日和周年祭日时举行追念仪式,但自从和以色列结仇以来,巴勒斯坦特别把每年的公历1月7日定为“死难烈士纪念日”,以追悼在冲突中死去的亲人。(史晨)《环球时报》 (2002年04月04日)
志趣各异的退休生活
英国老人 富有创新精神,他们除了参加慈善活动外,不少人退休后还开创新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开咖啡馆、小饭店或是做企业顾问、办咨询公司等。他们还有一种流行的嗜好:写作。
法国老人 年龄再大也不服老,最不愿意被人看成是需要照顾的人。他们除了自娱自乐,都会乐于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其中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辅导在近年最受称道。
波兰老人 富有学习热情。为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新知识,热衷于电脑、音乐、外语、写作等,并且视学习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乐趣。
日本老人 既注意充实自己又顾全家庭。除了日常保健活动和文化娱乐生活外,不少人还入读老年大学和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团体保持联系。
美国老人 退休之后,既不甘端坐在家中,又不想再做“与世相争”的事,最乐于做力所能及又有所寄托的社区义工。另外,他们不改冒险性格,出门旅游成风,满世界地跑,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和生命的搏动。
新加坡老人 由于新加坡老人退休金较高,足以应付日常开销;同时,子女们大多不愿意父母退了休还打工操劳。所以他们乐于过着悠闲的公园生活。(张文文)《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3月29日)
美国二战老兵孤岛求生57年 1943年,杰伊当时在美国海军的一艘运输舰上工作。5月的一天,杰伊所在的军舰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被日本飞机炸沉。杰伊凭着自己强健的体魄,游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杰伊初登小岛时,身上除了一把瑞士军刀、一个打火机及一个装地图用的防水小盒外,可谓一无所有。他最为珍视的是那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张地图、一面美国国旗、一张他的妻子和儿子的合影。
起初,杰伊并未打算在岛上长期生活下去,他盼望着有人会来搜寻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彻底绝望了。吃的问题不用发愁,岛上到处都是椰果和香蕉及其它水果。海里的鱼、海龟和树上成群的鸟儿给他提供了足够的肉食。至于淡水,岛中有个淡水湖一年四季都不枯竭。杰伊用灌木当墙、棕榈树叶做屋顶为自己搭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小木屋。由于这个小岛位于赤道附近,冬天并不是太冷,平时基本上赤身裸体。这里陪伴他的只有海涛、鸟儿和一些小动物。慢慢地,他的语言能力退化了,多少变得有些木讷、迟钝。为排遣孤独,杰伊专门圈了一块地方,养了不少小动物。有好几次,他都因孤独而几乎失去理智,一个人在岛上大喊大叫,他还想到过自杀。每当这些可怕的念头向他袭来时,他就拿出那面国旗和妻儿可爱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它们。他在心里始终抱着一个希望:我总有一天会回到故乡,会与亲人团聚的。杰伊也考虑过用自己的力量离开孤岛,他用岛上的树木及藤条做了一个木排,但最后都因大海的浩瀚和工具的简陋而作罢。杰伊慢慢老了,由一个身强力壮的战士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2000年5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一群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探险者乘坐汽艇首次登上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起初,这些人还以为自己是来到岛上的第一批人类呢,但等这些探险者深入到孤岛中间时,居然发现了一个极简陋的茅草屋,里面走出一个浑身赤裸的“野人”。这个“野人”也吃了一惊,但他并未逃走,而是用一种古怪的神情瞧着他们,随后他跑进草屋。半晌之后,他出来了,只见他穿着一身满是破洞的军装,头上戴着一顶钢盔,手里摊开一面支离破碎的美国国旗。人们听到从这个老态龙钟的人口中含糊地发出几个音节:“美国……1943……”
杰伊被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当地政府立即电告美国有关方面。华盛顿五角大楼当即安排一架军用专机,于5月28日晚将杰伊接到了华盛顿。仅仅几天前,他都以为战争仍在进行,可现在他才知道,那场将他带入孤独之境的战争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而他在那个岛上则整整呆了57年。《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6日总第85期 芜帏 编译
饿了就吃泥 活到一百七
延年益寿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想象得到,吃泥巴可以让人活到170岁,而且保持体魄强健。
最近,科研人员发现了居住在新几内亚岛森林里的莫鲁亚族人,他们过着非常悠闲的生活,无须工作,饿了就弯腰挖泥巴吃。
这种被现代人视为过着非人生活的莫鲁亚族人却可以活到150岁以上。人类学家德尔加里曾经化验过莫鲁亚族人的牙齿和骨头,结果显示他们已经活了近2个世纪。德尔加里认为莫鲁亚族是世上最不可思议的人种,可以凭着进食污泥而健壮如牛,寿命较一般人超出一倍。
研究人员准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搞清楚是否任何人吃泥巴都可以活到一百六七十岁。
德尔加里是从导游口中得知莫鲁亚族人的存在的,但不能确定他们身处何方。研究人员为了揭开这个长寿种族的神秘面纱而在新几内亚岛四处寻觅,结果,他们在一天中午找到300多族人。除了幼童外,他们均手持装满泥土的石碗,吃下污泥。
研究人员利用两周时间接触莫鲁亚族人,访问族长,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
每天早上,20名男子负责搜寻足够的污泥作为族人的早餐;接着,一批妇女搅匀泥土并分发给族人进食。
尽管莫鲁亚族人每餐都以泥土为粮,但他们不但没有厌倦之意,而且非常喜爱。他们对研究人员十分友善,不断邀请这些外来客人共进晚餐。不过,研究人员实在无法仿效,不敢品尝充斥细菌、污秽不堪的泥土。
研究人员不敢吃泥,而莫鲁亚族人对研究人员带的罐头蔬菜和干果同样全无兴趣。他们无法理解研究人员为何会以这些东西充饥。在莫鲁亚族人的心目中,世上没有什么比泥土更美味可口,所以他们吃泥时都心满意足,从没有想过要吃泥土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摘自香港《文汇报》锦逑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2月09日)
各国赠礼习俗
日本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美国
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欧洲国家
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阿拉伯国家
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不要送酒,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礼,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晨曦)《人民日报》 (2001年04月06日)
印度出美女 服饰添魅力
印度多佳丽。1995年以来,在世界选美大赛中,印度姑娘已四次登上世界小姐或环球小姐的宝座。印度小姐连连折桂,主要凭她们的漂亮、聪慧、优雅的举止和流利的英语,但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也着实为她们增添了不少风采。
1999年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举行的环球小姐比赛中,印度小姐拉拉·杜塔戴上环球小姐王冠的同时,其服装也荣获最佳民族服装奖。拉拉事后说:“所有的人都来欣赏我的印度服装”,“这些服装是丰富的印度遗产与现代设计完美的结合。参赛伙伴简直都看呆了。”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分为纱丽和旁遮比两大类。纱丽是最具有印度民族特色的女装。它是一块长6—8米的现成衣料,穿时下端紧紧缠在身体肚脐以下部分,上端一般披在肩上,也可裹在头上。与纱丽配套穿的还有衬裙和紧身小上衣。紧身小上衣为短袖,圆领,长不及脐,紧紧箍住胸部和后背。纱丽通常印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质料有棉、丝或毛的,也有人造纤维或混纺的。纱丽多为已婚女子所穿,年轻姑娘逢有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也有穿的。旁遮比也是一种套服,由卡米子、朱利达尔和杜巴尔达组成。卡米子是自脖颈以下长及膝盖的长袍子。朱利达尔是一种自膝盖以下逐渐收紧的裤子,有人称作收腿裤。杜巴尔达则是一种长约3米左右的围巾,通常搭放在胸前,两端分别垂于肩后。这种套服原为旁遮普邦妇女最普通的服装。后来在其他地区流行开来,成为仅次于纱丽的民族服装。现在,印度未婚女性最常见的服装就是旁遮比。
印度女装明显具有“宽衣长带”的特点,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设计的。宽松的衣服便于通风散热,长带状的纱丽上端和杜巴尔达围巾还可用来遮阳或擦汗。印度传统女装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有三个优点。一是修长感。紧紧缠住下身拖拽到地面的纱丽,自脖颈至膝部的卡米子长袍,都是自然下垂,使人体显得修长、窈窕,多少弥补了印度女性身材较西方人矮小的缺陷。二是神秘感。未婚女性爱穿的旁遮比套服严密包裹人体,显得庄重含蓄。姑娘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杜巴尔达围巾散搭在胸前,遮掩高耸隆起的乳房,增添了莫测高深的神秘感。穿纱丽要露出肚脐,但只要把纱丽的上端斜着往肩上一搭,便将肚脐连同前胸遮掩起来,给人留下若隐若现、难窥其详的悬念。这跟欧美女性袒胸露肩、“一览无余”的着装大异其趣。三是流动感。宽衣长带本身就会给人造成“裙裾生风”的动感,如果走起路来,在微风吹拂下,这种感觉尤为明显。飘飘的纱丽和杜巴尔达围巾袅娜摇曳,构成南亚独有的亮丽风景。《人民日报》 (2001年02月02日)
徐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