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将愚蠢,究竟还谴责谁?
慈善总会应该把心思多用在框架建设上,为好心人的金钱争取到良好的宽敞的出路,而不是谋财第一!
“近日,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称,该会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内地富豪的捐赠不 到15%。”读了这段话以后我很不高兴,政府不能这样讲话!这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内地富人吝于行善”、“内地富人不慈善”、“内地富人为富不仁”的注脚!如此说法有激将的味道;如此激将法是顶顶愚蠢的做法!如此说法有谴责的味道;在“能不能”捐赠方面,中国人已经十分难堪了,还要被谴责,谴责的对象错了吧!
大冷的天,你让老板脱掉棉衣下下去帮助别人捞一只鞋子,无聊不无聊?这不是作弄人么?帮助别人捞鞋子当然是好事,精神上值得提倡,但是,不下水也能把鞋子捞上来好不好?或者老板干脆买一双新鞋子送人,把另一只鞋子也扔掉算了!
中国人不愿意在某些方面行善,尤其是有钱人不愿意捐赠,并非他们不愿意,而是“不能”!既然谁都知道了这个“不能”,政府就应该在“能不能”上多做考虑,何必将70%和到15%的统计数据拿出来说事?
中国人的捐赠那是真的善心,不能被免税;资本主义的捐赠是假善心,可以免税。由于不能被免税,你捐赠一次就“损失”一次,财富就多少少了一点;由于可以免税,虽然捐赠了,但过后还可以拿回来。中国人捐赠后,往往会很累,甚至后悔,因为会有人不断地上门“逼债”,仿佛你成了债主;资本主义的人捐赠以后,心情愉快,名利双收——仿佛把钱存进了银行,以后还可以拿回来,为什么不高兴?还可以得到“慈善家”的光荣称号,又少有人来骚扰,岂不是名利双收?例如比尔·盖次捐赠以后,不仅可以得到免税的待遇,同时也为自己做了商业广告,他的财富并不因此而实质性地缩水。而中国人捐赠以后,尤其是老板们,拿出去的是钱,收回来的除了茶杯和毛巾还能有什么?也许有荣誉,但那样的荣誉老板们并非个个喜欢,那往往是一个狼外婆。
好心办事得不到好
王太太一直关心着苦孩子,凡是听到“苦”字,二话不说就掏钱。后来,她只剩下自己的房子了,依然“痴心”不改,把房子卖掉,自己住到女儿家去(女儿在广州工作,原来的房子空着)。但一些人背后就议论:“孩子甲根本就不是没办法,他是自己淘气,从家里逃出来的;孩子甲的家庭条件很好。王太太这么干,吃力不讨好。”“孩子乙拿到钱以后,抽烟喝酒,什么都干,王太太这么干,好心办了坏事。”“孩子丙的父亲酗酒,母亲天天打麻将,王太太给那孩子的钱,孩子根本得不到。”
被组织截留
前几年洪水大灾,政府号召市民捐赠。夏先生响应号召,把一些外套洗干净,暴晒,又找出新的被套与刚刚翻新的棉被以及一块新手表一起交给上门收取的“组织”;“组织”看放在被子上的新手表,眼睛发亮地问:“这块手表是给我的吗?”夏先生惊愕了。“我给我的孙子戴。”组织追着“问”。“好吧。”夏先生无奈地答应了。“这外套看起来还新,我儿子穿正好。”组织说。“不行!”夏先生的内心愤怒了,但语气虽然坚决却无力。
好心被亵渎
刘先生夫妇在国外有一些生意,年纪大了,想给家乡的孩子们办点事情,通过中间人的联系,很快做了一些事情。但是,麻烦就来了,以后年年会收到信,要求捐赠。刘先生乐于捐赠,一开始,凡是接到信他就会写支票。但是,一次偶然的发现——有人告诉刘先生夫妇,他们去过那个地方,并没有发现刘先生希望“搞起来”的那些个东西,刘先生不信,亲自回去看看;一打听,刘先生捐赠的钱要么被挪用,要么不知去向。刘先生很生气,停止了捐赠。
办好事并不省心
有个组织,看到报纸以后十分赞美某女士的行为,立即主动地掏钱资助。某女士后来多次跟这个组织“化缘”,这个组织有求必应,其中一次给了几十万元。但是,后来发现某女士将几十万花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这个组织伤心了,立即停止了对某女士的资助。这个组织依然还在帮助人,但是,心硬了,不急了,事必躬亲。
陈先生怕麻烦
陈先生有几千万的资产,有人找他“化缘”,说是修路,陈先生亲自背着40万送过去,换回一个茶杯和一条毛巾。有次我听说陈先生附近有个事情要办,就问陈先生出钱没有。陈先生说没人告诉他,但既然现在听到了,“我现在行动也不晚吧?”陈先生问。“当然”。我说。陈先生就找了一些人,人人有份。我就问陈先生:“我只告诉你一人,你拉那么多人做什么?”“现在不是过去了,我一个人去干,要被人骂的。”“为什么?”我不解地问。“上门的人太多,太麻烦!”陈先生说。
好心人被谴责。
曾经,报纸和电视上多次讲过一个事:有个人十分乐意捐赠,已经力不从心了,但前来“要求帮助”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没办法,那个人倾家荡产地继续“热心”,但是,一些终于没有得到“帮助”的人纷纷讲话了:“假善人!”甚至有骂:“帮不了人还装大头!”“骗子!” ——野猪 14:33 2004-12-10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