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太太”口难开》读后感
工人日报有篇文章,《叫声“太太”口难开》。这篇文章认为“太太”夫妇的做法正确,“佣人”不该敏感。如此观点我不同意。
文中说:【后来又换了3位服务员,也没有一人愿意叫这位女士为“太太”的。】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太太”夫妇太没道理,“佣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既然要换三次,而且换了三次也没达到目的,就表示“太太”这个称呼在当地确实有诸如“小姐”那样的味道,并不被人看好。就表示“太太”太霸道,脑子里确实有不平等的不健康思想!试想,如果平等,如果“太太”的称呼在当地确实没有变味,“太太”夫妇会计较这个称呼吗?“太太”夫妇若不计较如此称呼,哪有多达三个“佣人”的连续拒绝?
如此称呼,若没问题,先不计较的应该是“太太”夫妇,而不是“佣人”。若没“太太”夫妇的顽固坚持,就不会出现连续三个“佣人”的断然拒绝。问题就是出在“太太”夫妇身上,“佣人”们并不敏感,只表示自己有尊严而已。连续多达三个的“佣人”宁可失去工作,也不委屈自己,这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证明了“太太”的称呼在当地的确有类似于“小姐”那样的味道。
真是不明白,既然连续三个“佣人”都不愿意接受如此“身份”,就表示这个地区对“太太”反感。既然人反感,你又何必牛不喝水强按头?这不是不平等思想作怪是什么?难道真的没有不健康的成分?
文中还说:【这些服务员大都是失业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常常从电视剧中看到旧社会的下人称女主人为“太太”,所以觉得叫人“太太”有受辱的感觉。】这是什么意思?是暗示“佣人”只能是“佣人”,不该挑战“太太”?还是说我们的电视剧的确存在某种问题?是传媒出了问题?如果是批评传媒出了问题,值得赞赏,可以商榷。别的,就不好了!工人日报是工人的喉舌啊!喉舌对主人,只能理解,怎么可以帮“外人”说话?——野猪 23:01 2003-6-27
◆ 叫声“太太”口难开(工人日报) “太太”,本是一个平常称呼,然而这一称呼最近却在武汉家政服务业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据6月20日《楚天都市报》报道,该市汉口香港路一位30多岁的女士,最近雇请了该市巾帼家政服务中心一名家政服务员上门做家务。这位女士的丈夫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她要求家政服务员称丈夫为“先生”,称本人为“太太”。可服务员认为叫“太太”有辱自己的人格,坚决不叫。后来又换了3位服务员,也没有一人愿意叫这位女士为“太太”的。
家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些服务员大都是失业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常常从电视剧中看到旧社会的下人称女主人为“太太”,所以觉得叫人“太太”有受辱的感觉。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发现,“太太”词条有5种解释,除一种方言外,另四条分别是:1.旧时通称官吏的妻子;2.旧时仆人等称女主人;3.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带丈夫的姓);4.称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对人称自己的妻子(多带人称代词做定语)。
其实,在我看来,是否叫“太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称呼背后,是不是包含人与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意思。
据我所知,在一些地方,如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太太”一词还大行其道,这就说明“太太”一词有它现实存在的土壤。再者说,入乡随俗,也可以理解为人之常情。上述那位女士的这一要求,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看,也不过分。叫一声“太太”,这跟叫“婶婶”、“阿姨”、“奶奶”什么的没有本质区别。在我看来,更没有歧视服务员的嫌疑。
可能在一些地方,人们对“太太”这一称呼不太习惯,这里面确实有个传统和习俗的问题,但如果非把“太太”的称呼与有钱人歧视他人挂钩,则多少有些牵强了。
因此,对于“太太”一词,一些家政服务员大可不必太敏感。凭自己劳动挣钱吃饭,理直气壮。再者说来,如果有人真的有意侮辱服务员,可能就不仅仅是在一个称呼上做文章了。(李甘林)
《工人日报》 (2003年06月26日)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