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宋登陆背后的美国因素
● 邱震海(香港)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接连访问大陆,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西方大国普遍给予正面评价,原因很简单:台湾海峡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危机灶点”之一,台海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台海局势走向缓和,对周边许多国家都将是一个福音。
美对两岸仍有影响力
其中,对两岸关系素来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其角色似乎有一点尴尬和微妙。美国角色之所以尴尬,是因为连战大陆之行的安排来得太突然、太快,以至于美国因无法及时掌握情报而难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美国角色的微妙则是因为在连宋登陆之后,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将依然无法摆脱“美国因素”。
可以说,美国因连战“破冰之旅”而在两岸问题上顿失战略高度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美国调节两岸关系的潜在“杠杆作用”则将是长期的;至于美国的“杠杆作用”将发挥到什么程度,其实不取决于连战大陆之行营造的两岸和解以及手足之情氛围,而直接取决于宋楚瑜访问大陆时与北京就两岸政治定位达成的共识,及其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
当然,美国对连战大陆之行感到措手不及,源于其一开始对国共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不够,也未主动与国民党方面联系以掌握足够资讯。但美国驻台代表后来及时予以补救,了解到连战大陆之行将与北京商谈的口径和底线。同时,有内幕消息显示,“胡连会”之后,美国从民进党政府那里无法得到第一手资讯,希望邀请连战的大陆事务重要幕僚苏起赴华盛顿通报情况;据台湾媒体引述苏起表示,苏起虽未收到美方邀请,但可能会在5月下旬组立委团访问华盛顿。
至于亲民党方面,去年12月台湾立委选举之后,宋楚瑜便一直在美国与有关人士沟通,最后获得对于“扁宋会”意向的基本首肯,才着手展开2月24日的“扁宋会”。
近期先后展开的连宋大陆之行虽然在性质上有所分别,亦即前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后者则因有“扁送十点共识”为依托而具某些半官方特点,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双方在启程之前,都曾与美国方面取得沟通;而且美国也在确切获知了两人登陆之后将要与北京方面谈些什么之后,才对两人的大陆之行公开表态。
同时,美国对连宋两人大陆之行的表态,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陈水扁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时间来,人们看到陈水扁在对待连战登陆问题上,先是表示连战登陆可能“犯外患罪”,然后却又忽然祝福连战大陆之行成功,最后在与连战通电话时,竟然表示他“不反对九二共识的内涵”。在陈水扁数度表态的背后,其实都有美国的影子。
两岸分治符合美国利益
那么,在连宋访问大陆的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和利益到底是什么?这就涉及美国在远东地区和台海海峡的根本利益。
二战之后美国在远东的最大利益就是抗衡前苏联和中国的扩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台湾海峡的分治最符合美国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借朝鲜战争的契机,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海海峡的缘故。为了这一目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必须支持国民党政权;因为只有国民党政权,才能维持台海分治的局面。正是由于这一原因,1993年“汪辜会谈”之后两岸快速接近的态势,令美国感到不安。于是,1995年美国单方面向李登辉发入境签证,将两岸关系从原来逐渐接近的局面又重新拉开。
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台独路线实际上一直得到美国的默许甚至纵容。根据当时美国的评估,台独发展的态势符合美国维持台海分治的战略利益;甚至一直到陈水扁执政,美国还是对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容忍。
早在台湾大选前两个星期,白宫内部评估的结论就是:陈水扁将以微弱多数连任。须知,当时鉴于连宋一路领先的态势,几乎所有的分析家都预测,泛蓝阵营将赢得胜利。从枪击事件后白宫迅速将之定性为暴力事件及其他一系列现象来看,不排除选举前美国与绿营在选举策略等方面存在私下沟通,甚至美国对陈水扁将要出台的一些策略细节心知肚明。
美国没有想到的是,陈水扁连任后在“去中国化”道路上渐行渐远,以至于引起北京强烈反弹和战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开始转而与北京合作联手制约陈水扁的台独路线。
美将如何评估“胡宋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支持由泛蓝在野党开启的两岸和平对话,并鼓励北京与陈水扁政府谈判,与制约陈水扁台独路线的策略一脉相承,都是为了保持台海的平静和远离战争威胁。但这不等于美国将全方位容忍两岸的和解进程;一旦两岸和解进程超出美国可容忍范围(比如向统一方向迈进),美国必定出面干预,一如“汪辜会谈”之后的情形。
以此反观连宋大陆之行和陈水扁的后续反应,人们不能过于乐观。如果说连战大陆之行只是营造一种无法逆转的氛围,那么,宋楚瑜与北京商讨两岸政治定位之后,美国的反应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陈水扁的回应和态度。若美国经评估后认为“胡宋会”共识只是维持两岸分而不离的局面,则美国将予以正面回应;反之,美国有可能出面干预。
因此,现实地看,未来两岸不独不武、分而不离的态势,将是北京、国民党、亲民党、民进党和美国之间最大的利益交集点。
·作者为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