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壁垒超出想像 欧洲人不屑说英语 李 舫 去过欧洲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言的隔阂。被奉为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在欧洲的普及程度之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很多欧洲人不屑于使用英语,许多历史悠久、人流繁密的大城市没有任何英文指路标志,对于已习惯将英语视为国际性语言的中国人来说,问路、就餐等常常会遭遇窘境。 为什么欧洲的“英语盲”如此之多?我曾就此请教西班牙的朋友,他“狡黠”地反问:“难道西班牙的语言不够完美吗?”后来,我又将类似的问题询问欧洲多国友人,他们的答案归纳起来不外乎: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他们没必要为“说英语的外国人”提供特殊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英语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英语学习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小学、中学、大学不断加大英语教学的分量,甚至一些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从幼儿园到博士生,有的英语教学达二十年之久,而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大部分到中学为止。 诚然,英语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据统计,全世界1/3的人讲英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全球互联网信息90%以上是英语文本信息。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早已深入到产品开发、信息传递、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所以,适度加强英语的教学,提倡学英语,有利于我们与世界的交往。 不能否认,中国二十余年来在对英语的“全民恶补”中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但同时我们也降低了外国经济和外国文化进入中国的门槛。英国2004年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包括留学在内的“英语产业”每年为英国带来超过100亿英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和经济输出的背后,是文化的输出。 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都是从语言开始的。今天在中国,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更习惯于喝可口可乐而不是龙井茶,习惯于吃汉堡包而不是炸酱面,习惯于看好莱坞商业大片而不是传统国粹艺术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惕然自省。当然,汉语的内在力量并非如此弱不禁风,但我们把母语和英语放置在同一架天平的态度,不能不令人忧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与否、文明程度的高低,似乎与英语的普及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不能不设想,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至少应对中国市场形成有利的保护。我曾经向前面提及的欧洲朋友提过类似的问题:如果中国人在本土市场上不使用英语,你们是否放弃对中国的投资?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否定的。他们将努力学习汉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放弃全球最大的市场。 加入WTO以后,也许汉语已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后的天然壁垒。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资本舞台上,中国本土企业早就支付了过高的语言成本。为什么不让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同样为语言屏障“埋单”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来源:《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帆)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