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乐助 因材施教 谈佛法
有问必答,不问无答。为什么?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人不疑,不求悟,你强行地进行说教,不仅善种子难以种下,往往还会徒增烦恼,说不定就种下了非善的种子,要结出不好的果实。例如有人嫌你麻烦、罗嗦、多事,在烦恼你的同时,也往往会令你随之烦恼。例如有人怀疑你的动机,要问你意欲何为,你又不容易解释得清楚的话,人就完全可以真的怀疑你,而对你的怀疑往往会波及到你所在(或者标榜在)的那个什么。请注意,这时候的怀疑不是对法的怀疑,而是对你人格的怀疑,对尊严的怀疑。因为存有这样的怀疑,人会疏远你,你更不容易有机会了。
喜欢说教的人往往自己还没入门,这时候的传法、护法,不容易结出好果,所谓盲人指路,有多少能入正途?喜欢说教的人有两种,一是知道真善,真想让别人上正道,但不讲究因缘,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还有一种则是怀有一定的功利心,或者为了积攒自己的功德,或为了谋取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论是为了积攒自己的功德还是为了谋取眼前的迎头小利,凡是带有功利心的说教在我看来,那就是交易,所谓交易,是商业行为,不一定是善举。
我们常常听到“随缘乐助,因材施教”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有问必答,不问无答。有的人认为佛教是被动的,甚至说佛教是消极的;要我说,因为有随缘乐助,因材施教的讲究,确实有那样的味道。若人因此而说,我看没什么错。在我看来,佛教是积极的,因为它时刻关注着众生,等待着他们的求救,而技巧上,因为有随缘乐助,因材施教的讲究,它同时又是被动的、消极的。
虽然有被动、消极的味道,但积极的佛教还是有积极入世的要求的。这就如同对待挑食的小孩,佛教的传播技巧是:首先必须满足他的欲望,让他先吃爱吃的,然后,寻找机会告诉他:小孩,只吃肉不吃胡萝卜,会营养不全的。这样说,小孩太小时,他不一定会理你,但长大了,知识了,不需要你说,他自己就去吃。那个时候,就是因缘成熟了。你可以跟他说,不仅胡萝卜要吃,而且肉不能随便吃。这时候,小孩子会问,为什么?于是,疑问来了,有机会“答”了。我们可以这样答他:你吃肉,肉从哪里来?要杀猪,要杀鱼,是不是?猪也是生命,鱼也是生命,你杀了它们来吃,它们会不会恨你,会不会因为恨而找你报仇,将来也杀吃你?这样回答以后,相信多少能够触动问者,他若还有问题,这就是生疑了,他生疑,对你来说就是机会了。——野猪 13:37 2006-3-6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