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一个形式上的亲戚,原来在广西一家软件开发的单位工作,香港回归的时候去了东京,在日本公司里,为日本人的软件开发添油加醋。日本人一个月给他50万日圆,并且提供便宜的住房和免费午餐。
这人十分的小气,甚至连极少的房租也不愿意支付,而长期盘踞在我们的住所里。基于这个原因使我对软件开发的曲折有些许了解。有一次我问他:
“你已经拿了人家几百万日圆,但你为这家公司做了多少贡献?”
“我现在虽然没有为他们赚钱,但是我按照他们的要求为他们设计了许多的程序!”他回答。
“这些程序到底有没有用?”我又问。
“肯定是有用,但是如果别人已经拿出来变成了商品,或者别人虽然后开发出来,但是变成商品比我们早,那么就一文不值!”他说。
“为什么你们不一设计出来立即变成商品呢?”我再问。
“谁知道变成商品以后会有市场呢?又有谁知道有市场就会赚钱呢?”他答。接着他还告诉我:
“谁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程序会产生高额利润?就如同那个WINDOWS一样?”
所以他把为公司设计的程序都锁在自己抽屉里,梦想有一天拿出来与WINDOWS一比高下。他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软件的开发成本并非仅仅局限在某个最后转化成为商品的那个软件的开发成本。这就如同鱼贩子与教师,教师的收入虽然比不上鱼贩子的,但却旱涝保收,其收入风险趋向于0,而且工作也不过是不停地炒冷饭,实在是轻松舒适,谈不上艰辛;但是鱼贩子呢?多的不论,单就其因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是教师无法相比的。鱼贩子的收入再高,也无法弥补其内心的伤痛,难道社会不应该给予他们些什么?这儿还不论中国现在的教师,是否普遍胜任《XX工程师》的说法?所以,请那些高喊软件暴利的人们不要忘记了“风险与收益共存,高收益与高风险共存”这一铁律!也不要一相情愿地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面对所有人的!特别是那些很好、最好的东西!”——野猪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