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旧版 | 留言板1 | 留言板2 | 原创音像 | 多媒体作品 | 日光禅寺 | NHB |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野猪工作室 >> 旧版 >> 野猪工作室 >> 杂文随笔 >> 正文

当前没有任何公告!

迎接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到来       
迎接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到来
[ 作者:邵渝 | 转贴自:人民网 | 点击数:1019 | 更新时间:2005/5/7 | 文章录入:boar ]

迎接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到来

网友:邵渝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打下的思想文化基础后迎来了秦汉统一的盛世,在初唐盛世产生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放眼世界,西欧国家以宗教改革为开端,紧接着绵延百年的文艺复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发生了质的飞跃,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领域的繁荣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达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使西方文明取得了近代世界的主导权。从中不难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振兴、繁荣、强大离不开文化的先导和推动,否则往往是昙花一现(如依靠武力征服的元帝国)。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繁荣强大又会促进思想、文化、科学的兴盛,这反过来又赋予了民族、国家长盛不衰的活力。

  中华民族自清中叶开始,陷入封建制度、文化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动力,和西方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遭受了帝国主义一百年的侵略。面对民族的存亡危机,仁人志士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并向西方学习探索自救、自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都以失败或不彻底而告终,“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片面之策如隔靴搔痒不能根本扭转大局。由此可见,光从工具层面上学习模仿西方的科技、工业、制度,而不使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新生,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的自救、自强。直至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全面、彻底、有力地向封建文化糟粕宣战,中华民族开始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文化涅磐过程。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达到了高潮,此后马克思主义在诸多思潮中崭露头角并广泛传播,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存亡危机并走向民族复兴、文化复兴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正在孕育、探索、成长、繁荣。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成熟完善并完全确立主导地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封建文化包袱太沉重了,鲁迅笔下的文化劣根性直到廿一世纪仍在不少人身上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封建糟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同流合污更给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西方的差距又使少数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多少年来或明或暗、断断续续,民族文化的延续危机始终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导致没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规律,文化革命造成了空前的文化浩劫。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才得以解放,热情得到迸发,中国进入了近现代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社会最为稳定的时期,为接下来的文化繁荣打下了物质基础并创造了社会条件。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必将到来”。应该承认,过去二十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全社会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协调而产生,诸如文艺作品的庸俗化、应试教育的泛滥、原创型科研成果的停滞、不计自然社会代价的经济增长、部份人的信仰危机等。针对上述情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治保障。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有其内在的历史动力和外在的时代条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全人类处于文明转型的时期,旧有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新的事物正在孕育之中。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短期内能完成的,需要集中全人类的智慧共同探索。中华民族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当代实际重塑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侧重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中华文化擅长直观领悟和整体综合。在近代东西方的竞赛中,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略胜一筹,它孕育了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要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首先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因素,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让科学理性和马克思主义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彻底清除封建主义毒素,提高全民族的智慧。再回过头来看,西方文化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撇开近代西方国家对世界侵略掠夺造成的灾难不讲,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西方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甚顺利乃至失败,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无限扩张的物质生产并没有同步给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带来生活的富足和心灵的幸福,人的异化登峰造极,生态环境危机空前严重。这个时候,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恰逢其时展现了其魅力,人类只能把自身当作自然界的组成部份,而不能任意主宰和奴役自然,人类要克服自私、贪婪、恐惧,不能将自己欲望的满足建立在别人和自然的牺牲上。人类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光靠线性、局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好比西医)无法根本解决,必须结合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好比中医)才能标本兼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日益呈现分支学科的交叉化、综合化,这也需要系统整体的方式方法。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和谐、秩序、自强不息等精髓,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公正平等宗旨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克服人的异化、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使得知识、文化的传播空前便捷,人类的学习、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进步,鼠标一点,需要的信息应有尽有,开拓人的视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各种观点、思想前所未有地在网络上碰撞、交流、升华,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的诞生、传播日益加速,世界范围内“诸子百家争鸣”式的文化繁荣已经具备条件。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应该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合理运用信息网络工具,趋利避害,加快建设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学术、虚拟经济,弘扬先进网络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需要适宜的社会大环境。教育是文化的基石。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和教育商业化倾向成了开启民智、文化复兴的绊脚石。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工具化、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审美修养、道德正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工作能力,不少成了有“知识”、无“文化”的人。为此,全社会要转变人材的衡量标准,提倡人人皆可成才、行行都出状元的理念,变淘汰性的精英教育导向为普及性的大众教育导向,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并重,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政府要更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升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职业道德和收入水平。只有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的下一代才能肩负起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才能有根本的保障和持续的动力。

  为了促进文化、科技、学术领域的繁荣,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文化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通知和措施。这些工具层面上的政策措施要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必须有社会价值的普遍认同。很难想象,在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堕落的环境下,会有层出不穷的高尚文艺作品和一流科研成果。为了塑造适宜文化复兴的大环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护并增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廉洁勤政的政府,以政风的根本好转促进社会正气的弘扬,让腐朽没落的东西在阳光下受到唾弃,让真善美的事物占据社会主流,从而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的事业,它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关口开辟一条新路,这也许将是人类摆脱困境、走向崭新文明的希望所在。崭新文明必定产生繁荣的文化,崭新文明也必须有先进文化为其开路。中华民族的文化涅磐过程已经由痛苦的浴火阶段迈向充满希望的新生阶段,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文化复兴的到来。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静)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上一篇文章:伟大的八十年与伟大的复兴
下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根本动力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117]
· 回顾历史 股民炒发展[142]
· 108看盘 假设七浪划分…[142]
· 尊重股市客观规律 理…[143]
· 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209]
 
· 关于结石与打结石[555]
· 吃不穷喝不穷[509]
· 二百五与哈巴猡[585]
· 2024年佛历3051年和2568年…[573]
· 枯木倚寒岩 三冬无暖气[5381]
 
·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39]
· 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118]
· 回顾历史 股民炒发展[143]
· 108看盘 假设七浪划分…[143]
· 尊重股市客观规律 理…[14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
版权申明|关于本站|网站信箱|电话13615880574|QQ138318623|MSN联络|管理登陆
友情链接|打印本页|浙ICP备05064315号|联系站长:冷水泡茶 |关闭窗口|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