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置之 何必动怒 ——评《吴敬琏首次因个人问题动怒 称没结盟利益集团》
没有的事,就是笑话,面对笑话,因为不高兴你可以不笑,但至少不该动怒,动怒毫无道理。不该动怒的时候,你动怒了,无非两个原因:1、恼羞成怒;2、对舆论监督的承受力还相当不够。
吴敬琏这个同志,刚刚在台上说:“这个杂志还数落了我们这些人,说我们这些人当独立董事就是为了和财团结盟。我请你指出,这四个公司都是国有股公司,请你指出我和哪个利益集团结盟。”吴敬琏声音颤抖地说。
这段话,在我看是没有什么底气的,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当然也回答不了杂志所提出的问题。
“这个杂志还数落了我们这些人,说我们这些人当独立董事就是为了和财团结盟。”这句话,让人很是看不到你没有去当独立懂事,相反,这句话正在表达的强烈意思是:我们只是当了独立懂事,并没有与财团结盟;它要说明的是独立懂事与财团结盟不能画等号,一点也没有表达“我们不是独立懂事”的意思。
“我请你指出,这四个公司都是国有股公司,请你指出我和哪个利益集团结盟。”这句话,对于杂志来说,是回答不了的,因为报纸虽然可以暗访,但暗访需要时间,而且暗访不是司法调查,对于有些事情,难以调查清楚。杂志的调查结果,只能是“不能排除就可以视为有”。若一定要“指出”或“指不出”,应该由吴敬琏同志自己说明。
若非独立懂事,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表示:“我们从没当过什么独立懂事”,或者至少应该说,“我们从没在这四大国有企业当过独立懂事”,而且要求“杂志这样说,我很不高兴,我希望杂志说清楚!”你不这样说,只是强烈地表示独立懂事与财团结盟不能画等号,还给杂志出难题,这就让人、至少我怀疑:你在转移视线!——网络QQ 10:48 2006-3-8
附录
吴敬琏首次因个人问题动怒 称没结盟利益集团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3/homeway060307.html (中国)和讯网 (2006-03-07)
昨天上午9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作为主持人,准时出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32组小组讨论的现场。在此之前的三场,他一直在保持沉默,而这次他有话要说。
他所在的小组都是经济界的人士,包括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以及和吴敬琏共事多年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
在陈清泰做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发言之后,吴敬琏接过了话题。他说,如何使我们的企业做强,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改革。这是在今年2月11日“中国经济50人年会”发表题为《反思过去25年的改革,明确21世纪前进的方向》的发言之后,吴敬琏又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还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了在这次争论中,各方应该采取的态度。
“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反思,我们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不是去问持有这些态度的人的动机,如果凡事都问动机,就复杂了。”吴敬琏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独立董事”事件
发言的时候,吴敬琏显得很激动,声音也有些颤抖。让吴敬琏受到伤害的是,国内某杂志2004年13期刊发的《经济学家你为谁代言》的封面文章,文章中披露包括吴敬琏在内的几位知名经济学家担任中石油、中国联通等公司的独立董事,文章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学家与资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关系也考验了经济学家的公信力。
吴敬琏表示,当时文章发表之后,他曾与该杂志的总编辑会面,对方承认刊登这种报道不太合适。但令吴敬琏没有想到的是,去年,该杂志又一次刊发该文并配发新的评论。
“这个杂志还数落了我们这些人,说我们这些人当独立董事就是为了和财团结盟。我请你指出,这四个公司都是国有股公司,请你指出我和哪个利益集团结盟。”吴敬琏声音颤抖地说。
这已经不是吴敬琏第一次陷入争论风波中了。从2000年开始,中国股市危机争论、中国工业化之路选择争论、中国改革反思争论都和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有着联系。而这似乎是其第一次因为个人问题而动怒。
在昨日的发言中,吴敬琏之所以谈起这件事情,是想说明最近的改革争论面临的困惑。
始于2004年的国企改革是否应当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争论,从去年开始在中国经济学界已经变成了对医疗、教育等改革的争辩,甚至有人提出市场化要不要进行下去。有媒体报道称,到去年岁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评价说,经济学界正在面临20多年来最大的学术分歧。
在吴敬琏看来,出现坚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分歧并不仅仅基于利益的不同,也有理念上的原因。
“比如,国企改革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因此国务院要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但舆论却认为,谁要干了这个事就错了。”吴敬琏对此觉得不能理解。
争论应更切实
在昨天的小组讨论上,吴敬琏表示,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制、国家垄断的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引发的社会问题解决的进展也不大。
“这两年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有很多的阻力,一方面是利益方面的阻力,打破垄断,原来的垄断企业当然不愿意了,而企业要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会侵犯一些人的利益。”吴敬琏说。
这已经不是吴敬琏第一次就这个争论表态。在今年2月11日“中国经济50人年会”上,吴敬琏对中国改革的观点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他表示,2004~2005年的改革大争论集中于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第一个主题的争论基本达到了共识,但第二个问题却没有看到建设性的成果。吴敬琏认为,有些人利用这种不满,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
吴敬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两次。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真理总是愈辩愈明。
不过当时他也表示,学术界的讨论应该更加切实,而不是随意作出过分笼统的判断。对于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问题,应该分开来做更具体的讨论,而不应该混为一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