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隆年间院士们“讨好”皇帝的良苦用心
真是不为官,不知官难当,不做事,不知事情难!有人这样裁判历史事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的故事。说是乾隆帝跑到翰林院去亲自校书,总能在一本书的前几页找到明显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编修们想讨好皇帝呀。他们有意识的把最初几页里留几个抄错的字,专等着让皇帝发现,好给自己一个喊皇帝英明皇帝万岁的机会。如此献媚,何其卑鄙。
我要说,这是无知的表现,是在进行无理的指责。我也想起一个事情。日本的财务部门每年都要对公司进行检查,有的公司没经验,把帐目弄得十分清楚,结果导致财务部门的那一对男女天天来查,查又查不出结果来。越是查不出结果来,就越是来查,查得你烦恼。烦恼的公司就奇怪了,为什么这两人查别人公司只一两天就完事,查我的公司却查着不走了?我的公司这么干净,却查这么长时间,别的公司年年有问题,反而现在一两天就查完了。真奇怪?!
其实,日本的财务公司人员是认为你有问题了,所以要查你。他认为你有问题,你就“弄”点问题,既不是表面的一看就清楚,也不是复杂得短时间里查不出来,一查就是一个星期,烦死你。你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工作很用心,终于查出问题来了,处罚你了。他们走了,你不是就清净了?在有经验公司的人点化下,后来干净的公司也有经验了,就故意搞点事来,“暴露”点不大不小的问题,让财务部门稍微处罚一下,也就是罚点钱而已,自己的公司就清净了。(更深层次的分析暂不列出)
同样道理,乾隆既然亲自到了翰林院,那一定是放心不下了。这样情况下,你不弄点毛病给他看看,他老是来;皇帝天天来,你不能不管吧,总得花时间侍侯吧?修四库全书不是简单的事情,时间紧,任务重,为什么还要这样事情上空耗宝贵的时间?所以,故意弄点毛病出来,是为了打发皇帝,并不一定是完全为了讨好皇帝;当然同时让皇帝高兴高兴,做个顺水人情,也是情理之中,没什么坏处。况且翰林院的那些人,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考察皇帝,看看皇帝的所学是否真的存在肚子里,没还给老师,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有谋略的表现?
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很注重大环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心中有数,不然,心血耗费了,却撞击到了什么,岂非瞎忙?所以,当时的翰林们在“弄错”时一定是花费了一番心血的。既要让乾隆看出毛病,又要让乾隆明确说出点什么,表示点什么,在窥视到乾隆的内心后,自然知道了修四库全书时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和通过验收。——网络QQ 23:44 2006-5-13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