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不设大尉军衔的原因
大尉军衔是个古老的称号,俄国人从1647年起,就把大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制团的连长。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设置大尉军衔,如东欧一些国家、越南、朝鲜、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国。我军5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也设有大尉称号,是尉级军官中的最高级别。但是,1988年的新军衔等级体系中不再设置大尉,上尉成了尉官中的最高级别。同是人民解放军的尉官,为什么有时设三个级别,有时设四个级别,大尉军衔设与不设的原因在哪里?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我军部队的编制序列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体制,即在战略区之下,设有兵团、军、师、团、营、连、排、班共八个等级的作战序列单位;干部的级别除了军委正副主席和大军区外,下面的兵团、军、师、团各分正、副、准3级,营、连、排各分正、副2级,合计20个级别。军官军衔等级如果设置少了,会加大原有级别合并的困难。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团级以上干部评校级以上军衔,营、连、排干部评尉级军衔。营、连、排一共有正、副6个级别,上尉是世界上公认的连长的编制军衔,不设大尉营级干部就无衔可评。因此,专门为正、副营级干部设置了大尉军衔称号。
1988年第二次实行军衔制时,我军的部队编制取消了兵团级单位,干部的级别也压缩到15级,因此军衔的等级可以相应减少。减少哪个级别合适呢?领导机关慎重考虑,决定"减两头、保中间",即减少将官和尉官的层次,保留校官的4个级别。我军营以下单位的编制与1955年相比并无多大变化,为什么要减掉过去与营级干部相对应的大尉军衔呢?这要从当时与干部队伍建设有关的形势说起。
80年代我军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这样几个情况: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军队干部队伍经过培训、调整和精减,年龄和知识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需要相对稳定。而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整个干部队伍稳定的基础。在基层干部队伍中,营级干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营级干部的稳定,又成为基层干部稳定的关键环节。
二是我军从1985年起,为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增强合成作战能力,逐步将陆军军改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集团军的体制,决定了旅营建制的结构必然逐渐增多。旅营建制实行后,营级干部单独遂行作战或其他任务的机会,较团营建制时大为增多。这意味着营级干部的责任较前有所加重。
三是我军1979年部署评定干部职务等级后,强调职务等级必需是"逐级晋升"。1987年三总部又发文规定,职务等级的晋升必须是"任现职务等级三年以上"。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级主官平时任职的最低年限"。这样一来,旅营建制的单位,由于中间没有团级机构,营级干部的晋升就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在待遇上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针对以上情况,领导机关认为,解决营级干部稳定和待遇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他们的军衔地位,由过去的尉官提高为校官。军衔体系中不设大尉,除了少数资历较浅的副营职干部需要在上尉的衔位上过渡一段时间外,其余大多数营职干部则可进入校官行列。这对于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稳定其服役思想,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