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继续修改作业 “台独”组织无事可为
——评“台独”势力在美台两地重新定义“四不一没有”
一部好的宪法其实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完成以后是不需要修改,难以增加删除的,例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例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等,你修改一下试试?翻开2000多年前古人的文章,墨子、孔子、孟轲、宋玉、屈原、左丘明、庄子、老子、荀子、韩非等,或道理方面,或教育方面,或文学方面,或论政方面,至今也不容易修改;因为后人难以超越,这些人的文章被现在的人称为圣典!
陈阿扁简直就是一个蛮子,字难看,文章自然难看,我们原本不该过多地要求他,过高地对待他,但是,中国的人才不仅集中在北京,在东北、西北、上海、广东、台湾等地方也有人才,其中,台湾更有大量的优秀的才子骚客,而且,我就不相信陈阿扁的作文中没有他们在后面捉斧!但是,陈阿扁的“四不一没有”之类的作文也太没生命力了,就这么点时间,现在就要被拆分,要重新组合,重新定义,重新解释,重新理解。这究竟是作文的人太小学了,还是台湾的作文就那么难写?
我是不同意说台湾的作文难写的。台湾的作文难写,难道比秦朝时候还难写?要知道,写文章给秦始皇看,要么被表扬或者不表扬,要么被杀头!要知道,中唐诗人刘禹锡就是一个极力主张革新的大官,今天的中国里,恐怕还没什么人比他的改革决心大!他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千古不朽的作品来?要知道,毛泽东把握的整个中国,面对的是国民政府的政府军和美国的铁甲军,压力是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领袖也未曾遇到的!李斯能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刘禹锡能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毛泽东能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他们的文章,都是压力下的出品,为什么直到今天也难以修改,而同为中国人的陈阿扁子之流,连个幼儿文章也出不来?是台湾的文化人都不愿意帮助陈阿扁子,还是陈阿扁子不是中国人?
我称陈阿扁子的文章是幼儿文章,因为到目前为止,陈阿扁子的文章还没有一篇长到8岁。按照台湾的文化现状,陈阿扁子只要那么地稍微吸收吸收,也该找得到几个文化人,能出几篇象样文章的;因为连大陆也没有多少人荣获过“裸屁股儿奖”,但台湾却有人获取了。中国人口十多亿,台湾人口2000多万,台湾人口占整个中国人口的比例只是1/50,而就是这么1/50中,却有人荣获了“裸屁股儿奖”,岂不是精英集结地?如此一个精华浓缩的的地方,出不了一篇非幼儿的文章,这是什么道理?
也许陈阿扁这个蛮子确实有特别之处:“国军”不愿意为他卖命,他不怕,反正有美国人来送死当炮灰;文化人不出来帮他写文章,他不怕,他自己可以丢人显眼;字写不好,连“教育部长”也是白字先生,他还是不怕,本扁子虽然小学生书法,但身为“总统”,想登场就敢粉末亮相!其实,写不好文章是没关系的,譬如我,我写不好文章,但我敢评说别人的啊!希望陈阿扁子向我学习,就根据《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这篇文章,写写读后感,或者组织一个大型的写作班子,搞篇《反“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不过,最好别使用汉语,汉语太难了,估计还是写不好。除此工作,扁子阿陈和小布什还能做什么呢?——网络QQ 19:22 2006-3-6
附录
“对台特区”新构想浮出水面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3/takungpao060305.html (香港)大公报 (2006-03-05)
(大公报讯)记者获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与福建方面将联合提出一个题为《关於设立「海峡西岸和平合作试验区」的建议案》,明确提出将福建全省重新定位於「对台特区」。
早在十年前,大陆就设想将福建省辟为一个专门的对台特区,国台办等部门进行专案调研後报中央,而此时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急剧恶化,使「对台特区」这个「大礼」无法送给台湾。
民革中央与福建方面将联合提出的「建议案」新构想指出,通过对台政策的先试先行,使福建省成为在目前两种政治、经济制度共存条件下,两岸相互交汇的过渡区,成为大陆与台湾实现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并取得双赢的试行区与连接点,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构想创新务实可行
「建议案」建议对构建「试验区」设立了三项基本原则,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提出分依靠公权力、公权力和民间力量相结合、民间力量三个层面实施。甚至还考虑到具体运作的复杂性,提出可依循序渐进原则,首先确定福州、厦门等具较好对台工作基础和较多对台交往合作经验的沿海地区,或选择较具「限域性」特徵的离岛(如东山县、平潭县)地区首先试行,在累积相应经验後,再逐渐延伸至整个福建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周边腹地。在具体内容分类上可选择易於突破的领域进行。应该说,这是一个既大胆创新,又务实可行的方案。
三项基本原则
1.一个中国的原则。「试验区」是一个国家主体内的特定区划,其在政治上将表现出最大的包容性,在经济上通过采取「政经分离」、「经贸优先」等灵活务实的做法来推动两岸多形式的经贸合作,将具一定程度的「境内关外」的特徵。
2.「让步」的原则。在「试验区」运作中只要不违背「一中原则」,包括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将充分照顾台湾人民的利益,给予台湾人民以最大的让步。
3.WTO原则。「试验区」内两岸经济层面上互动,原则上受WTO规则的规范。同时,也为实现两岸长期的双向良性互动和促进闽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有效形成,「试验区」的运作应尽量秉顾互利互惠的原则。
三个阶段目标
「建议案」指出,「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台湾形势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在中央统一部署和具体政策的规定下,依次推定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或称近、中、远期目标)等三个阶段展开。
「试验区」应努力做到建设成为「入出境手续便捷区」、「两岸事务交流常态区」、「两岸政治、对台事务谈判区」、「涉台事务处理示范区」、「两岸军事缓冲区」、「两岸经贸自由区」。
记者注意到,该「建议案」将政治建设列为首要问题。而以往,大陆方面在涉及两岸关系问题时最刻意回避的,恰恰就是政治方面的问题。而该建议在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颇具创意。所以,被视为是代表了大陆对台政策最新走向的产物。
政治合作六项举措
1.试验区内政治形态的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大力推进两岸政党交流,增进两岸政党在统一问题上的共识。
3.建立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与台湾有关城市的合作协作体。
4.首先在区内试行台湾同胞的参政议政。(1)福建各级人大、政协留出适当名额给福建籍且认同一中原则的台胞以参政议政权;(2)在以台商投资为主的各类园区,让台商合适人选担任园区主要负责人,参与园区管理;(3)选择部分地方政府招聘台胞任职公务员,条件符合的也可考虑给予任副县(市、区)长。
5.划定海峡西岸部分离岛地区,设立「两岸离岛合作区」(也可作为「试验区」早期形态)。
6.将「试验区」辟为两岸军事缓冲区。
经济合作八点建议
1.通过在闽台经济合作与交流政策上的「先试先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福建对台投资环境。争取扩大福建现有台商投资区,积极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推进闽台产业全面对接。
2.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还应该在具体的政策和建设项目及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以加快海峡西岸的建设步伐。
3.建议中央给予福建与构建「海峡西岸和平合作双赢试验区」相适应的立法权;给予福建与「试验区」相配套的关税、人员交流等其他审批政策。
4.为减少台方顾虑,可考虑让台湾的飞机、船只先直航福建指定口岸,一定时间後再实施「双向直航」。
5.建议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地域扩大为厦门、漳州或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其适用政策。
6.给予福建特殊政策,使成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行区域。
(1)适度放宽台湾商业零售企业、贸易公司、旅行社、信息谘询服务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其他工商服务企业进入福建的准入条件和进入范围。
(2)适当放宽台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进入福建的条件,并允许台资银行在闽开办人民币业务和台币兑换业务,允许台资参股福建地方股份制金融机构。批准福建指定一家商业银行作为两岸货币清算的我方指定银行,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的使用和结算。
(3)加大闽台在经济领域的双向交流,支持福建企业赴台投资,成立中资机构。
(4)恢复发展对台小额贸易,并适当放宽单位商品的金额限制,进一步落实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接贸易进口税收的政策。
7、支持福建出台优惠政策,使福建成为台湾中南部中小企业投资的优惠区。
8.建议支持福建以行业协会及年度订单方式向台湾中南部农民采购,并考虑给予福建相应政策,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的储运及中转中心。
人员往来五点要求
1.「试验区」内各部门,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鼓励并支持多邀请台湾相对应的单位来访,建立起互访沟通机制,全面加强两地间的交流和合作。
2.对闽台两岸间的人员往来进一步放宽政策,提供更大的便利。支持福建副省级以下人员赴台审批权下放地方台办,适当延长台胞证的签发期,可考虑长期居住证(绿卡)的签发。
3.扩大两岸青少年的双向交流,开放在大陆就读台湾学生参加大陆的律师、会计师、医师资格考试,并取得专业职称和就业资格。建议设立两岸青少年交流专项基金和在福建设立两岸青少年交流基地及台湾青年学者创业园。
4.设立专向经费支持福建做好对台工作,建议中央每年拨给福建对台工作专项经费。
5.进一步简便福建居民赴「金马游」的手续,争取尽快将赴「金马游」扩大到其他省份。
文化交流充分放权
闽台文化渊源深厚,是福建开展对台交流的最重要资源之一。要充分发挥闽台两地语言、文化、民俗、宗教同源的优势,以妈祖信仰、寻根谒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乡情乡谊及学术、卫生、体育、戏剧等载体积极开展两岸的交流。建议中央对「试验区」内赴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审批权全部下放给福建,通过推动两地在文化、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民进党318游行 邀扁李参加 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altime/2006/03/060306_39.html 2006-03-06 3:30 pm
(台北讯)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总统陈水扁宣布“终统”后,由民进党推动的“318护民主、反并吞”大游行已紧锣密鼓筹备中。
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上午亲赴台联党中央拜访台联党主席苏进强,请台联协助动员,希望当天可以出现10万人的游行队伍,双方并敲定于3月8日举行共同发起记者会对外说明。
民进党文宣部主任蔡煌琅表示,游行活动的共同筹办单位将发出邀请函,邀请陈水扁、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等人参加。游锡堃则表示,他已与前总统李登辉电话联系,将择日亲自拜访,邀请李登辉参加游行。
游锡堃表示,318游行是针对大陆制定《反分裂法》一周年而来,将由去年成立的“民主和平护台湾大联盟”负责联系,目前正由该联盟主席团成员之一的前总统府国策顾问黄昭堂积极号召中。
游锡堃再放风:制宪或正名“台湾国”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3/xmrb060306a.html (新加坡)新明日报 (2006-03-06)
(综合电)台湾绿营推动“台独”的动作一浪接一浪!继陈水扁执意“终统”、向日本媒体重申“制宪”决心后,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前日再度放风:民进党版6月份出炉的新宪草案,不排除为国号正名,让“台湾国”早日实现。
游锡堃前日出席独派组织“九○八台湾国运动”的餐会时重申,他希望“台湾国”能早日实现,由台湾2300万人民做主,共同制订新宪法。游锡堃于上月16日透露,民进党提出的新宪法草案将于6月出炉,内容可能触及国旗、国号及领土等问题。前日是游锡堃明确说出“台湾国”可能出现在新宪草案中。
日本《读卖新闻》前日刊载陈水扁的专访后,游锡堃同日重提“制宪正名”,时机上的“巧合”引起关注。
“终统”事件与“美国因素” http://www.zaobao.com/yl/tx060306_502.html -------------------------------------------------------------------------------- ● 邱震海(香港)
陈水扁“终统”,令美国立场异常尴尬,也使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双刃剑作用更加呼之欲出。如何准确定位“美国因素”并策略地运用之,也就成为此次风波之后,值得各方思考的一个问题。
美国在此次“终统”事件中的处境和反应,基本上可以用“脸面丢尽,态度温和”来形容。所谓“脸面丢尽”,是指这是美国第一次无法说服甚至通过施压迫使陈水扁放弃其主张,这与2003年美国通过公开表态制止陈水扁的公投行为形成了截然反差;但“态度温和”则是指美国在知道陈水扁决意已定,反而与陈水扁在寻找废统的词汇上共同思量,尽量减少这一事件的爆发性和伤害性。
据台湾媒体的透露,早在陈水扁宣布“终统”前两天,台美双方就已经就“终统”的文字表达达成了共识;而且之前美国还曾建议陈水扁使用“冻结”一词,可见美国一旦看到无力阻止陈水扁废统,于是便转变方向,改为建议陈水扁使用较为温和的词汇。
当然,这仅是就台美官方层面的沟通而言;若将目光深入到台美双方鹰派之间的互动,以及双方鹰派对各自决策高层的影响力,那么事情的本貌就远非人们从公开媒体见到的那么简单了。
“美国因素”双刃剑作用
其实,美国在两岸问题上的双刃剑作用一直存在。这个双刃剑就是:两岸关系紧蹦到爆发战争,将不符合美国利益;但若两岸和解迅速走向统一,自然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李登辉还是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背后其实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因素”的重要性和不可靠性,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美国在两岸关系上的策略始终是一手纵,一手收,不但对台北,同时也对北京。正因如此,近年北京在台湾问题上适度引进“美国因素”,利用美国不希望两岸局势过于紧绷以致损害美国利益的心理,利用美国向陈水扁施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003年温家宝访美时,布什曾当着温家宝的面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举办统独公投。
但此次陈水扁居然首次令美国难堪,可见陈水扁为了其自身和民进党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前途,已经可以置美国于不顾,而所谓的“美国因素”也在这一问题上将其双刃剑的作用展露无遗。
“美国因素”的有限性
既然这样,便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究竟如何定位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对北京来说,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将是,必须将“美国因素”放到一个重要但却是辅助的位置之上,并以做好自身对台政策为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北京对“美国因素”的运用才能游刃有余和更为自信。
另外,两岸问题上的“美国因素”,除了其双刃剑作用外,还体现在其有限性方面。早在陈水扁春节提出废统之后,美国就一直在做内部评估,即这一废统行为究竟是否对台海现状的破坏。华盛顿的这一评估,一如其在去年北京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之前的反应。必须承认,正如去年北京有效地说服美国相信,《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不会改变现状,陈水扁此次也使美国做出了这一无奈的判断,有所谓异曲同工之妙。
换言之,自这一番交锋后,对台海现状的定义权,在相当程度上已到了两岸领导人的手中。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因素”虽然将依然存在,但却可能让位于两岸领导人的直接隔空交锋。
·作者为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96年台海危机 台外岛军心涣散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3/xmrb060306.html (新加坡)新明日报 (2006-03-06)
(综合电)台湾媒体披露十年前台海危机一秘闻,指当时任参谋总长的罗本立曾下令,一旦外岛受袭,驻军必须死守,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战死指挥官可获发300万台币(约15万新元)的“安家费”。其实当时部分士兵军心涣散,边哭边致电回家告别。
李登辉在1995年出访美国,触发96年3月5日宣布在台海举行大型导弹演习。
《自由时报》昨天趁台海危机十周年披露当中秘闻,当年为振奋士气,所有金马及外海小岛皆派驻少将以上的指挥官,受命本“稳准狠”原则应战,与小岛共存亡。
当时开战形势一触即发,陆战队要24小时穿避弹衣候命。岛上人心浮动,一名金门通讯兵在退役后透露,当时自己随身带备通讯密码本,一旦解放军上岛,希望密码本可保住一命。
岛上居民忆述,因为士兵皆未经历战火,不免害怕,她曾见过一名士兵打电话回家哭诉。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