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个小朋友跟贴于《揭露网上两类愚昧无知的人》后。这样的问题,原本是不须回答的,问题实在幼稚;连这样问题也回答,属于有失形象行为。但为尊重故,体现民主、平等故,还是回答一下,当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一次比较,作为历史见证罢。
一般来说,寺啊、庙啊、庵啊大多不在人群聚居地中心,过去基本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却有一些这样的建筑确实存在于城市中心了呢?首先,这样的建筑几乎都是老建筑的复原,极个别是新开基建设的。第二,这样建筑的过去,所在地方并无这么多人,乃至并非城市,只因后来人群集聚了,成了城市了,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益于改革开放,城市快速发展,卫星城镇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这样建筑又没有及时迁移,于是被包围着,于是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第三,尽管如此,这样建筑在城市里还是少而又少的、在城市中心尤其少;这样建筑的多数依然在偏僻地方。为什么要在偏僻地方?因为这样建筑里面的人,原本需要清净,而城市喧闹,不清净,所以在原则上,能不在城市就不在城市,能远离人群就远离人群。
由于现实的原因、时代的原因,与时俱进的原因,需少量的这样建筑存在于城市里,方便治病啦,方便交朋友啦等等,导致了城市里、市中心有这样的建筑存在;加上这样建筑比较显眼,于是被没常识的人认为这样建筑都在城里、在市中心,且正积极在城市里发展。
总之一句话:先有这样建筑,后有城市。由于人群的集聚,城市的发展,这样建筑有许多被淹没,再也无法、也无须原地恢复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野猪 2008年0月22日20点01分 武汉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