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难”早被说清楚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对于某些个后学来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国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但是,或念佛诵经,或参禅打坐,为什么就是难以、不肯上道呢?多半是我执太重。过去有个说法:马列主义手电筒,专照别人,不照自己。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原本属于助人为乐,但是,这里的这样说法,怕不是那个意思了。究竟什么意思,照照自己,还是照着别人,各自领悟,能知?
理论上,有些原则可以说几句,具体面对时,有些话可以说清楚。譬如持戒的问题。持戒念佛、持戒参禅的最终目的为心平、行直。心不平、行不直时,须严持戒律,戒律是盔甲,是护身符,方可以用功念佛、参禅。同时,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劳参禅?又要持戒,又要念佛、参禅,又无须持戒,无须参禅,差别在哪?禅师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不同。
为什么有差别?譬如戒律,若用来规范自己,好东西,若马列主义手电筒,专照别人,不照自己,作为攻击人的工具,就成武器了,必定难逃、堕入“杀人一万 自损三千”的深渊,即便后来自拔,至少有了一个过程,就白白耗费了宝贵的时光,岂不可惜。且稍不留神,人生“四难”现前:这是什么师父啊,还打手机,开汽车。乃至诘问、到处张扬:好像还进入闹市,骑了摩托车载美女啊!那是出家人吗?出家人能那样嚒?!
这里面当然有师父的方式方式是否适当,出手是否及时的问题,但师徒关系,归根结底究竟怎样的?师父带徒弟,一开始就会说:若那天你怀疑师父了,请你选择默默地离开,不要诽谤我!负责的师父会教授弟子防身的本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简单说,师父怎样,弟子怎样,但凡表面现象、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任何状态时,应依“四依法”,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立场、人生经历、社会经验。
譬如过河,有大船、小船的不同,新船、旧船的不同,好船、破船的不同,但是,能载你过去就好,船的本身过于计较它做什么?能因船不合自己的意,就不过河,挨到晚上还在岸边,等着喂狼么?只要能载自己过河,避免黑夜岸边被狼吃,哪怕竹排木板,又有什么不可以。况且各种船也好,竹排木板也好,能载人过河,总有它们的功效、妙处,过程就雄辩地说明了它的真实不虚。
昔日有修行人过关,明明可以过,但过不去。为什么啊。去参学,遇到另一修行人,指点他:是否忘记了什么?再去观,原来曾有比丘尼解答过自己的疑问。那是很不起眼的一位比丘尼,但当时的说法解决了自己很大的问题。只因自己为男身,她为女身,或戒律的缘故,或我慢贡高的原因,时间一长,很自然地把她忘记得干干净净了。但得到好处,成就时不回头拉一把人家,叫忘本,自然难以过关了。明白后,一回向,当时开悟。
念佛诵经。参禅打坐。与世无争。参访游学。入道修行,原本都是一样的,过程基本相同。却为什么有差别,大小方圆真实存在?有理论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有的时候,有分别。例如这师徒之间,师父有师父的职责,徒弟有徒弟的因缘。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能够入门,谁是你的介绍人(引礼师),它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帅气矮小,何必那么计较?所谓媳妇领进房媒人扔过墙,一时,自己能够了悟,师父也可以扔掉,还去想它的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帅气矮小做甚!
回头再说三皈依: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佛,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三宝之一的僧,所指天下僧,眼前所遇到的仅仅是“媒人”而已,自然人当然有这样那样的特点,或说种种的优点、缺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借它、踩了它的肩膀上去?!再次强调: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心开日光 20:13 2011-12-28 武汉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