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说,原始佛教没有庙产,出家人没有财产。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随时可以继位的太子身份,尽管出家了,身份依然特殊,无须积蓄。常紧随的众弟子们,包括了许多各有本事的教派首领,那些首领率领各自信徒皈依佛陀,弟子们的影响范围广大。
印度气候合适户外居住,无必要造大房子。古时交通不便,天下人往某一固定地方朝佛闻法,既不不方便,也不经济,而佛陀是修行人,修行人不怕累,辛苦一些各处走走,走哪里讲到哪里,更有利于弘法利生。有时云集树下,有时集会在信众提供的现成房子里,如此,连庙也省了。若能朴素地分析,至少可以如此理解。
学佛修行的出家人出家前须舍弃一切财富,有一分钱舍弃一分钱,富可敌国也舍弃。出家后托钵乞食,人家布施、供养什么吃什么,衣服利用人家不要和死人身上的可以利用的部分,重新缝起来,能穿就行。赤脚步行。衣食住行如此,哪来什么僧财?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气候的缘故,山林树下,路旁水边的生存形态难以为继。随着出家人越来越多,须固定的场所、规模化的房子了,寺庙有了。人多寺庙多,寺庙多人多,配套的财产也出现了。譬如山林田地等。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寺庙演变的基本过程为:朝廷提供类似于今天政府招待所或干脆是皇宫的房屋,供少量出家人暂住。权贵提供现成的或兴建宅院等为庙,供更多的出家人暂住。普通老百姓联合起来,提供现成或兴建寺庙供僧。出家人主动发起,兴建寺庙。发展到今天,道德与法基本规定以出家人为主兴建寺庙,同时,打着佛教旗号、假冒出家人身份兴建寺庙以牟利的现象因不一定属于违法、或即使明显违法也难以追究而显得混乱了。
因出家人为主修建与掌管着寺庙及其配套财产,渐渐出现了难以脱俗的工作和工作岗位,一些出家人难以原始佛教那样继续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自修、度人,和与人结佛缘了。工作和工作岗位,须有一定的特权,权力须经济的支持,财富分配也就出现了。到了今天,住庙的出家人基本有个人财产了。
外部演变。古老贸易以货易货,诸如贝壳类宝物易货,后来使用交子(纸币),再后钱,今天,钱与交子与信用卡等,乱七八糟的玩意太多了。都是社会规范,国家法律,人家使用你不使用,人家遵守你不遵守,难以社会行走,不堪为民。过去三五里有庙,再困难时期神庙中也有供品,譬如供果。出家人行到哪住到哪,乞食嚒,过去的人舍得,多半会布施饭菜。今天也可以步行,却没有过去那么方便了,乞食依然可以解决吃的问题,但住宿,若不花钱投店,是大问题。(未完待续)——心开日光 4:28 2012/7/23 木兰山麓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