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枳吒山邑经
枳吒山邑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迦尸国。
其时,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用[食](过午不食)。
诸比丘!予除去夜食而受食时,予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诸比丘!汝等亦应除去夜食而受[用]食。
诸比丘!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如是,世尊:
于是,世尊于迦尸国次第游行至名为枳吒山之迦尸族人之一聚落,世尊于此枳吒山迦尸族人之聚落住。
其时,有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住于枳吒山。是时,此众多比丘往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处,至已,对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
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
告是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谓彼等比丘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是以予等愿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
彼等比丘于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之后,于是,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予等曾往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处。向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汝等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如是告已,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对予等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是以予等愿夕时、朝时、昼时非时而食也。世尊!予等无法劝说阿湿贝、弗那婆修两比丘,于是,予等将此事奉告世尊。
于此,世尊呼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予之言,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师唤具寿等。
比丘应诸世尊:如是,世尊!至阿湿贝、弗那婆修之处,至已,告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曰:师唤具寿等。
如是,尊者!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应诺此比丘,而诣世尊所。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湿贝、弗那婆修而比丘问曰:比丘等!闻说众多比丘访问汝等,曾语:诸贤!世尊及比丘僧伽除去夜食而受食。除去夜食而受食时,汝等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诸贤!汝等亦应除去夜食而受食。诸贤!诸贤亦除去夜食而受食时,当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此为真实否?而比丘等!汝等对彼等比丘又如是言曰:诸贤!予等为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食也。予等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时,亦觉知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安稳住也。予等为何舍现实之[利益]、而追求需时之[未来功德]耶?予等愿夕时、朝时及昼时非时而食。如是语为实否?
[诸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知予如是说法:凡任何个人感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之诸不善法将转减,诸善法将转增。了解否?
[诸比丘答曰:实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岂不知予之所说法:
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一类感受如是苦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
又,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而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诸比丘曰]:如是,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善哉!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领悟):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乐受!
又,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乐受!。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领悟):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苦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以慧而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苦受!
又,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以慧而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苦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苦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苦受!。
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为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舍断如是之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假若予对此:于此,由一类感受如是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不知、不见、不觉、不证、不尽:如是不知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
诸比丘!此[事]对予为正当否?
[诸比丘曰:]此实不[正当]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因为予对此:关于此,由一类感受如足之不苦不乐受,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已了知、见、觉、证、尽,是故予说:汝等当具足住如是不苦不乐受也。
诸比丘!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应作不放逸。
诸比丘!予又对一切比丘,实不说不应作不放逸。
诸比丘!凡诸比丘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者、梵行已立者、所应作已作者、舍离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
诸比丘!对如是诸比丘,予不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彼等已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彼等当(亦)不放逸也;
诸比丘!又,诵学者比丘,心未成就[目的],仍正在求住无上解脱安稳者。比丘等!对如是诸比丘,予说:应以作不放逸[成就阿罗汉]。
何以故?实此等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诸良家子为义,由在家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
诸比丘!子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以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于世间,正有七种人;何等为七[种]?
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见道者、信解脱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俱分解脱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解脱]而住之;而彼等为得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俱分解脱者。
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
何以故?彼已作不放逸也,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八解脱]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诸漏灭尽者也。
诸比丘!是人被称为慧解脱者。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不应作不放逸。何以故?因彼已作不放逸矣,彼为放逸之不可能者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身证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以身已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身证者。
诸比丘!予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
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此等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见道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从如来之教法,以慧已善了解、已善洞察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见道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信解脱者?
诸比丘!就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是以慧见,部份漏灭尽[而已]也,且[彼]于如来信已住立,根已生、已确立。诸比丘!是人被称为信解脱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然,何人为随法行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是以慧见,诸漏[尚]未灭尽,且从如来之教法,唯以[少]慧审谛容忍之。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随法行者。
比丘等!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 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具足住自证如、自作证之。
诸比丘,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比丘等!然,何人为随信行者?
诸比丘,对此而论,有一类人,彼等为寂静解脱者,超越色而为无色者,彼等未以身体验而住之,然彼等虽以慧见,诸漏末灭尽,又于如来唯净信、唯敬爱,亦有此等诸法,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诸比丘!是人被称为谓随信行者。
诸比丘!予亦对此比丘说:应作不放逸也。何以故?实此具寿受用正规之床座,亲近诸善友,制御诸根、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其无上究竟梵行,愿于现世自证如、自作证具足住之。予实正观此--比丘之不放逸果--[故]予说:应作不放逸也。
诸比丘!予不说:唯以最初之[学习]即有完全智之成就。
再者,诸比丘!由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也。
然,诸比丘!如何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完全智之成就耶?
诸比丘,对此而论,生信者即往诣之;往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对耳倾之;倾耳者即对法听之;听[闻法]者即对法忆持之;诸受持法者即对[法]义考察之;考察[法]义者,即对法审谛容忍之;于法正有审谛容忍时,志欲即生之;志欲生已即力行之;力行已即考量之;考量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证最上谛、且以慧对其(最上谛)见通达之。
诸比丘!确实无彼信;诸比丘!又实无彼往诣;诸比丘!又实无彼恭敬;诸比丘!又实无彼倾耳;诸比丘!又实无彼听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受持法;诸比丘!又实无彼考察[法]义;诸比丘!又实无彼审谛容忍法;诸比丘!又实无彼志欲:诸比丘!又实无彼力行:诸比丘!又实无彼考量:诸比丘!又实无彼精勤。
诸比丘!汝等陷于谬道;诸比丘!汝等陷于邪道,诸比丘!看此等愚痴人,相去此法、律如何之远哉!
诸比丘!有四句记说,对其所略说:
智者以智慧瞬息即能理解其意义。诸比丘!为汝等予将说之,依予,汝等将了知之!
[彼等比丘问曰:]世尊!予等是谁耶?法之了知者是谁耶?
世尊曰:诸比丘!即使彼注重财物,相续财物之师,以财物为伍而住之,对彼亦谓此:如是予等可能有,是时予等可能对其作之;又,如是予等不可能有者,予等对其不作之!如是不从事这类商贾交易。诸比丘!何况是从一切财物离系而住之如来耶?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世尊为师,予为弟子;世尊知之,予不知之。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乃应兴隆师之教说,具滋养者也。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有此如法:愿于身唯留皮、腱、骨、血肉干燥,仍以丈夫之刚毅、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猛,所应得者尚未得时,当无精进之止息。
诸比丘!有信弟子,于师之教说已深解、已遂行者,应以果中之一果为所豫期!或于现法为完全智,或于有余依为不还位也。
世尊说此已,彼等悦意之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