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 专业具门坎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古今中外,餐饮业依托特色传承,包括食材特色,烹饪制作特色。重在食材特色,食材与制作食材独特工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把茅台酒厂人才弄去汾酒厂,在山西不可能酿制出茅台口味,把汾酒厂人才弄去贵州,在茅台镇不可能酿制出汾酒口味。广西米糕技术人员去河南使用面粉,不可能制作出米糕味道,河南人去广西使用米粉作馒头肯定不是河南馒头口味。淡水鱼,怎么都烧不出海鲜味道,小黄鱼,怎么都难以烧出武昌鱼味道。光宣传“这就是茅台”“这就是馒头”“这就是海鲜”,强迫食客接受新知识,新概念,早已不是餐饮业本分。
所谓善于营销者,他可能光会泡面吃,但是,一旦通过新概念,新知识手段成功洗脑一批人,又一批人,还一批人,他终于成为“料理包大师”,描述为“烹饪大师”“餐饮业龙头”。若成功投靠资本,成为资本打手,目前欧美胖子多,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们放弃了自我,忘记了饮食原本自主,痴迷于被资本控制,尽形寿甘愿充当资本豢养小白鼠,且“小白鼠试验费”全额自理。
术业有专攻,专业具门坎。律师业,要求律师定期代理几起公益诉讼案件,明说不明说,都是实际考察律师否则还在专业。办理营业执照后,公司每年应有流水,否则来年年检不成,公司注销。同理,餐饮业都应当有一两道独特菜肴,特色饮料,是为准入门坎,而且,食材进货单清楚,便于监管统计。譬如一家餐厅,常年无食材进货记录,光“成品”再加工,不应当继续称呼为“餐厅”,应当改名为“批发店”“某某工厂”。
“舌尖上安全”提出多年,正进入轨道,很好。竹林一僧佛历三零五二年岁次乙巳蛇年七月廿六日(2025年9月17日)竹林
阅读:《完善预制菜规则不能脱离生活经验》
新华每日电讯
2025年09月17日 07:00:00
这两天,关于预制菜的话题成为舆论场的焦点。表面看,争论的焦点在预制菜的定义范围、认知差异以及消费者选择权问题。实际上,核心还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进饭店”就是为了“吃口好的”,如果去饭店和自己在家加热料理包一样,却要付出更高的价格,那去饭店干啥?
消费者进饭店吃饭,主要是冲着饭菜“好吃”。冷冻18个月的鱼、保质期24个月的蔬菜、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吃口好的”的期待。即便商家辩称“国家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使用速冻锁鲜、惰性气体包装保鲜”,也不能改变人们对这类食材新鲜度、口感和营养价值的担忧。
当下,预制菜在提升效率、稳定口味的同时,也带来了“千菜一味”的尴尬。另一方面,中式预制菜在口味复原方面尚有难题,以至于一些消费者一吃就知道是预制菜,难以下咽。这种情况下,商家如果没有标明“预制菜”,消费者确实会有种被骗的感觉。
应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饭店体验餐饮服务,与获得味觉享受一样重要。如果厨师只是剪包装、用电磁炉加热的“操作员”,消费者就会失去对美食技艺传承与厨师工匠精神的认同,饭店也会慢慢丢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预制菜的讨论终将平息,但建设预制菜的规则已刻不容缓。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不过,从这次激烈的意见交锋可以看出,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
消费者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标准定义,但跨年冷冻的食材,不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
让消费者“吃口好的”,本就是餐饮行业的初心。它提醒所有从业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商业与服务模式如何迭代,真正能用味道打动味蕾、用诚意赢得信任的饭店,才能在纷繁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人们的筷子,最终会投票给舌尖上的幸福与心安。 (本报评论员丁静)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