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开日光·
看到一个人捏茶海时喊烫,就说:“用手指捏边。”那人不再用手去抱茶海的腰,捏住边,就不再喊烫了。那人感慨:“喝茶还有蛮多名堂啊!”就问他:
“没住过禅堂罢。” “是的,但是想去。” “要去,就知道喝茶了。”
以前,唐朝的时候。有僧人从远方到赵州,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禅。赵州从谂禅师问:
“来过这里吗?” “没来过。” “吃茶去!”
“你来过吗?”赵州从谂禅师问同来的另一僧人。 “来过。” “吃茶去!”
本寺有僧当时在场,看到过程,生疑而问:“和尚,怎么来过的人,没来过的人,都让去吃茶?”赵州从谂禅师就喊他的名字,他刚一应答,禅师就说:“吃茶去!”
赵朴初曾写《吟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一诚老和尚常说“禅茶一味”。
这茶究竟是什么,味道如何呢?
以前,唐朝的时候,有个诗人叫李白,曾写《化城寺大钟铭》说:“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乃谓诸龙象”。宋朝慧南禅师写过《赵州吃茶》诗:“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梅尧臣写《会善寺》说:“琉璃开浄界,薜荔启禅关。”清朝龚自珍写《夜坐》说:“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显然,所谓“吃茶”、“吃茶去”、“不如吃茶去”、“还是吃茶去”等等,都是进禅堂打坐的意思。打坐作么事?坐出三千大千世界。怎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知不道!除非破“三关”。破了“三关”知道,未破不知道,这破与未破之间,如何交流?无法交流,譬如“吃茶”,味道各自知,旁人哪能感受!
有一样人,吃汤圆说不出,但吃了几个,心里清楚着。
至于另一样人,宋朝徐度曾写《却扫编》,有描述: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谈说理情,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后来清朝人赵翼作《鱼釜》说:“只愁吕相游僧寺,多少禅钻竞送迎。”还有人也调侃:宝玉说着,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完全地属于冲壳子,吃茶不是吃茶,离禅关十万八千里了。——心开日光 23:38 2009-9-19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