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发表佛教相关的文章,说:“肉身欲望都是心外之物,都是尘埃,肉身随岁月苍老,欲望随年长而凋零,无求,也无所求,顺其自然,心即佛,佛即心。”这多少有些入门的样子,但名词的使用,值得商榷。属佛教名相规范的问题。
“色身”由地水火风组成,例如骨头属地,血液、水分属水,体温属火,呼吸属风。“肉身”有地水,但没火风了。“色身”“肉身”都有欲望,所谓财色名食睡,就是肉身欲望的通俗说法,“肉身”的欲望,是满足一些人“请师驻世”的一种愿力,愿力不够,“肉身”难成。佛教信徒把“肉身”称为全身舍利,舍利是法身,属身体的一种。
地球也是色身。如山丘平原为地,江河湖泊为水,太阳的光照为火,东西南北风为风。各种建筑也是色身,如墙壁为地,自来水为水,厨房为火,门窗户扇的对流有风。古建筑类似于“肉身”,因为在道理上它没有归属,基本规定着里面不许用水、用火,对流的限制严格。古建筑存在的愿力哪里来?许多人的愿力集中起来的。多人愿力集中起来,也是愿力。
有些人热衷于把佛、佛教、佛学视同于哲学去认知,我是完全不同意的。即便是对佛学有研究的学者,把佛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研究,我也是不同意的。哲学在世界观的认定上十分主观,各时期、不同地区、同样类型的人因为观点、立场、所处的特殊环境不同而有各自的侧重点,即便在今天,就是在哲学领域里也有根本性的很是不同的世界观,哲学至少在一些定义上人工雕琢痕迹很明显,且领域内相互对抗。
佛学有些人工雕琢的痕迹,必须承认,但是佛学由佛法派生出来,根本还是在佛法上。佛法是什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运动着的紧跟着信仰的行持。这样的一种行持古今中外一直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和基本趋向于没变的连续性很强的行为规范。例如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以戒为师。“以戒为师”至今是统一的,教内没有根本性的、成气候的争论。为什么又有一些人工的雕琢痕迹呢?是为了给那些有心接触但难以全身心投入体验的人一个方便,通过若桥梁的一种方便接引发心者,为他们后来的身体力行打个基础。
“肉身欲望都是心外之物,都是尘埃”,这样讲对,也不对。放得下就对,放不下就不对。多数人是放不下的。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的生灭都是心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内外的分别。那么尘埃哪里来?文字上不容易说得清楚,须身体力行。于是这“肉身随岁月苍老,欲望随年长而凋零,无求,也无所求”的说法就完全地错了,不是无求,是求不得,行为上看似熄火了,内心里依然还有冲动的;可曾记得“老夫愈发少年狂”诗句?简单说,心没死!所谓的顺其自然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心开日光 1:19 2009-10-7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