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佛门没太多知识产权。
佛教以宗教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的,当然有些自己的特色,但少有知识产权,故难以维权,也无须维权。
例如佛经,不仅谁都可以印制,且鼓励印制,与人结善缘。
例如“僧装”,教内现在有要求,且十分讲究,但僧装不是制服,非出家人若穿,你管不了,尤其文化活动中,除非他们穿着行骗,或是恶意诋毁诽谤,而就算是着僧装行骗被管,或恶意诋毁诽谤被追究,也是因为行骗被管,诋毁诽谤了谁而被追究,至于着装,仅作为证据之一。制服不同,就算是央视因节目需要想穿警服或军装,不可以,实因特殊,须特批,且严格规定了着装的具体人、时长、场所。
再例如“僧服”、“僧袜”,其实并无。何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僧服、僧袜,严格地说,就是元朝、唐朝老百姓的衣服、袜子。现在尚古,例如唐装,太多人在穿。虽不能说你穿得,我也穿得,你戴得,我也戴得,但是,实在是你穿得,我也穿得,你戴得,我也戴得。何如?那不是你的专利呀。
僧帽,式样很多,仅仅明朝以来有记载的模样,超过两位数了。关于僧帽,佛制出家人因天冷,或头凉、头痛,可使用毳或劫贝为材料裹头,也就是戴帽子,一般情形下不许裹头。例如禅堂里,可以多用包腿布护腰、披背后保暖等,但不许包头。毳,就是现在的羊绒牛绒类,劫贝,与现在的棉帽子差不多。关于毗卢帽,日常不戴的,诸如焰口法会、水陆法会内坛主法时才戴。
若以俗家理论,袈裟,纪念佛陀的意思。僧服,继承传统的意思。毗卢帽,庄严的意思。僧装,遵守规定的意思。尽管教内有僧装的要求,但诸如小袜子,何如?没有规定必须穿或不可以穿,穿还是不穿,个人决定,保暖内衣,没有规定必须穿或不可以穿,穿还是不穿,个人决定。同时,有老修行,内外都是古服,坚决不穿现代化的小袜子、保暖内衣的,若能坚持一生一世,必受尊敬。
第二,佛教是出世法,首先管好自己,自己管好了,再去帮助别人。因管好自己,不管别人,是漫长的过程,所以把自己管好了,可以帮助别人的人,其中诸如能够有效代表佛教的人和人并不多。就职于中国佛教协会的一些成员,经会议授权后,可以代表,中国佛教协会,法律意义上可以代表,但具体工作还须人做。外国类似组织和人,亦然。佛教寺庙,都代表佛法。
若人实在看不惯、受不了社会上的一些行为表现,首先就近找合法的佛教寺庙去问问,先请教出家人。也可以给佛教协会写信,反应问题。这是恰当的。万不可直接出头,更不可开口闭口“佛教”、“利益”等等。否则闹事了还以为功德,破坏佛教形象了还以为高尚,冲击佛教体制了还以为护法。
纵观整个佛教史,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正信的佛教徒从未因自身遭到了不善的待遇而大规模聚众,更别说导致严重冲突了。
佛教是特殊的宗教,教理教规以追求与维护和平为操守,为家务,为日常。佛教史证明:佛教徒面对巨大矛盾时,只有两个应对措施:1、高僧大德出面,与王侯协商解决问题。2、大规模转移,他方迁徙。也就是跑了和尚丢弃庙,或说离开庙,先跑开去。这是为什么呢?佛教讲因果,承认“共业”。有缘,区域众生有福报,建寺安僧,无缘,区域众生无福报,进山住洞,走了和尚留下空庙。
第三,有些事情,不是社会怎样了,人家怎样了,往往是自己无知无畏,自寻烦恼,稍不留神,惹是生非了,乃至盲目跟风,充当炮灰,或是打手了。例如看到有人不如法地戴着毗卢帽,披了貌似袈裟的道具,就认定他们贬损佛教,危害佛教了,就到处找人,呼喊团结起来如何如何,这实在是添乱,破坏佛教形象,冲击佛教体制了。碧岩九十九记载:肃宗皇帝问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寡人不会。国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大慧普说二曰高步毗卢顶不禀释迦文。这是什么意思呀?慢慢想罢。——竹林果方 19:57 2014/2/14 大别山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