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与梵唱与上殿
古印度普遍讽诵《佛所行赞》(马鸣菩萨作),奉行“三启”仪制。《法华经》记载:“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法师)记载“卑钵罗石室必刍设坛念诵”。《吴书》(刘繇传)记载“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高僧法显传》《佛祖统纪》等均有“课诵”相关记载。
佛教传入中国,融入宫廷音乐,析出肃穆庄严清音称为梵呗、经咒梵唱,小节奏,仪轨不长,师徒相传,朗朗上口。
晋代联珠经咒梵呗编写制订《水陆》《焰口》等大型忏法,唱念复杂,需专门练习。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历经唐、宋、明,早殿(早晚殿)、行坐(坐香)、受食(过堂)、出坡四大佛事、忏法延续至今,固定为汉传佛教寺院日常,“朝暮课诵”为订制。
上早晚殿类似于上朝,与上朝不同。官员上朝,文武大臣分班列,移处继续办公,分班列秩序不废,若饮食,佛像依旧端坐,众人站着吃喝。
中国早晚殿依据《禅门日诵》(五堂功课)。维那师父起腔,通过拖音手段巡音定调,悦众和大木鱼以呼应校准。例如子夜冰雪或人为或动物闹腾师父们比较累,早殿巡音定调时偏向于轻音、长调以养,或者下午劳作比较累,晚殿还养,也是一样。或者萎靡不振,需振作,饮食卧具支持情形下嘹亮一些以舒。
早晚殿都是分为上下段,中间以绕佛节奏调整,或快一点,或慢一点,或增加一个圈,或减少至一个圈。最高境界为恰到好处地对接早粥,力避过早过晚出大殿进斋堂。《僧尼轨范》(东晋道安)“二要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早殿对接早粥仪轨清楚、规则明确。云:豆腐掉灰坑,老僧复入定。粤众求腊梅,铁马踏雪急。竹林一僧佛历二五六六/三零四八年(2022年)元月六日东海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