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时不可随时求索注解。求索注解时不诵经。何如?欲止小儿啼。方便为言说。佛经是佛陀的言教,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汇编所成,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三藏法师翻译所成,祖师大德们在汇编佛经、翻译佛经时早已考虑到了后来的众生读诵时或许遇到、必定遇到的种种障碍,在汇编和翻译时已采取了种种措施:佛经本身就是解释,诵经诵原文,原文是最好的注解。
诵经时不懂原文不要紧,那是自己的因缘福报还不够,继续诵下去,即是培福,增福增慧。
归敬如来是我师,归敬正法正教体。现前僧众贤圣等,直至菩提永归依。和合共住乐无边,修学法喜满心间。日日学习正法教,时时行持不空谈。
业消智朗前,以诵经为好。诵经消业,诵经增长智慧。诵经时,若真佛面前,开卷到闭卷,全程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文化有限,智慧不够,身心难安的人,诵经为主,研究为辅,无须过于研究教理,否则终日穷年,苦苦研读,即便有了拨云见月、开门见山的感觉,也只是口头活计,嘴巴快活,与远离轮回,了生脱死不相干。
若研究义理,或面对经文,或翻阅註疏,当另立时间,专门研究。研究佛经虽不如诵经严肃,可随意一点,但也应恭敬。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
诵经是用功,讲经是功德。单念佛,不诵经也能用功,也有功德。
昔日香严禅师依止师父座前多年,很会讲学。人有一个问题,他有是个答案等着,十个问题,他有百个答案等着,佛经记载的内容,没有他不知道的。一天,师父说:为师要走了,但你还没开悟,怎办?我死后,你去找你的大师兄。香严禅师依教奉行,去找大师兄。大师兄就问了:听说你的名气很大,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我有一问:爹娘未生你以前,是谁?这个问题佛经里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啊,香严禅师回答不了。问:大师兄,你告诉我它的答案?大师兄说:我不能告诉你呀,不然以后你会怪我的。找不到答案,香严禅师心一把火烧了所有的学佛笔记,离开大师兄到玉琳国师住持的寺庙去种菜,再也不讲经了。种菜三年。菜地里有石块,须捡出来。一天,捡到一个石块,还是老样子,随手一扔,石块打在菜园边上的竹子上,啪嗒一声响,开悟了。面朝大师兄方向倒头便拜:谢谢大师兄。多亏当时没跟我说破,否则没有今天啊!
有修行人抄写法华经,一心专注,天黑了,还在抄写。有人进来,奇怪:大德,这么黑你还在写,看得见?话音一落,修行人连自己的手掌也看不见了。据说有个宁波人,不识字,不会写,又是中年出家,重头学,难。但是,他行人不能行,忍人不能忍,苦参力究,开悟了。大悟后随口所说,妙契禅机,他手笔纵横,居然成了大写家。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人生有限,时间就那么多,如何专一利用,或念佛诵经,或参禅打坐,或研究教理,讲经说法,各有不同。有一法师不住庙。何故?法师研究巴利文,很是需要时间的投入。住在寺庙,随众消耗时间,不随众犯规矩,左右为难。同时,尽管研究巴利文的人很少,但集中一处,也不少。那么多人在寺庙研究学问,你来我往,车水马龙,不利于寺庙的清净,相互妨碍了。——心开日光 18:16 2012/7/5 木兰山麓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