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婆婆,想出家,又不愿意出家,怎办呢?好办,可以出家一年,直接当沙弥尼呀。怎么当这一年的和尚,说清楚了,合同,就不必订了。 出家了:光光头,僧装。 短期出家呀,热情很高,寺庙也不亏待她,安排了两份工作,又当库头(工厂里叫做仓库保管员军队叫后勤部长),又当典座(厨房的头领也兼职烧菜做饭)。 一次,又见她接受了居士的钱,赶紧往大殿去,磕头啊,钱放进功德箱啊。等她磕头完毕。说: “再磕三个头。”依教奉行,再磕三个头。 “这三个头,是顶礼我,也就是拜我。既然拜了,就要说你:你短期出家,也是出家,居士看你光光头,僧装,欢喜而供养,给你钱,你可自用,须自用,叫做‘应供’,通俗说,叫做消斋,消斋消斋,‘消灾’啊。消灾免难,培福的。你不消斋,不消灾,将来证到四果阿罗汉,没饭吃啊。既光光头,头光光,穿了如来的衣服,真的假的,你知道就行了,人家当真了,就真的。”
有一婆婆,一公公。双双学佛。白天劳作如常,夜里睡觉脚对脚。各自用功。一天夜里,公公突然说话:“我要走了啊。”婆婆:“走就走啊,唠叨个甚。”二天,公公死了。婆婆依俗礼,主持操办了后事。依然用功。三年后,婆婆突然想起了公公,这一“想起”,就穿了海清出发了。到了一座山,远远看到一座庙,但没路了。正困惑,看到了公公,公公迎接她:“啊哈,你来了。来罢,来罢。”带进寺庙,住下。寺庙正讲经,公公去听经,婆婆无趣,要走。走就走罢,公公送。送到迎接的地方,公公说:“我就送到这里罢,下面的路,你会的,怎么来,怎么去呀。你来一趟不容易,也没什么送给你,就这个罢。”边说边双手捡起一些树叶,往婆婆的海清袖子里装,装满。转身,回寺庙去了。婆婆等他转身后,唠叨:“这老头子,树叶送我,这么多。”边唠叨边倒啊,倒光。倒光了,醒了,一梦。又不是梦。起床去抓海清,抖一抖,啪嗒,还真是抖出一片,不是树叶,是黄金叶子啊。
几天前,有徒儿带人上山。闲话中,问:“你们读过武侠小说罢。” “读过读过。” “我也读过呀。我记得有段描写,说是英雄大会时,主人煨了汤,人人一碗,但大众不喝,怕是毒。有位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年轻人,喝了。他喝了,有人赶紧把自己面前的汤端过去,说是既然喝了一碗(中毒了),再喝一碗,也没什么。年轻人也不客气,喝。又有人把自己面前的汤端过来,给年轻人,年轻人来者不拒,喝。主人就发话了:‘年轻人,味道怎样?’年轻老实回答:‘感觉体内翻江倒海’。主人高兴:‘年轻人,你中奖了,这是提升功力的好汤,一碗增加一倍,你喝了多碗,功力大增啊。’”
文为题服务。本节标题为《非偷·可取·应用》,针对性讲了三个故事,也是重复前人的话、说教和借鉴别人的作品,说什么呢?答:寺庙没俗套,无非规矩。和尚没有虚情假意,不无聊,绝废话。既入山,依教奉行,交代什么,办什么,说什么,听什么,无客气可讲,没有“遗忘”、“大意”之论。过去的,过去了,现在想想,后来呀,记得,才好。——竹林果方 1:04 2013/6/7 大别山 调整字体: 【大号】【中号】【小号】
|